形成能与凝聚能:概念辨析、计算方法与物理解释

说明:本文华算科技旨在全面阐述形成能凝聚能的定义、计算方法、物理含义及适用范围,并通过理论分析与典型案例的结合,更好地区分与理解这两个概念,从而提高理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物理解释的严谨性。

什么是形成能与凝聚能

形成能定义为材料从各元素的标准态(通常为最稳定的单质形式)反应生成目标化合物时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形成能越低,表示该材料在热力学上越稳定,因此常用于预测材料可形成性、合成难度及相稳定性等。

凝聚能则描述了从孤立原子(通常在气相中)组成凝聚态固体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原子之间相互作用强度的量度凝聚能较大的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硬度和力学强度。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参考态的不同:形成能以元素标准态为参考,而凝聚能以自由原子为参考。

形成能与凝聚能:概念辨析、计算方法与物理解释

1 (a)BTO(b)Ba0.75Ra0.25TiO3(c)Ba0.50Ra0.50TiO3(d)Ba0.25Ra0.75TiO3的形成能 DOI10.1016/j.heliyon.2024.e24607

如何计算形成能与凝聚能

密度泛函理论(DFT)在能量计算中的核心作用

第一性原理计算中,密度泛函理论(DFT)由于其较高的计算效率和较好的精度,被广泛用于形成能和凝聚能的计算。通过求解Kohn-Sham方程,可以在不引入经验参数的前提下得到体系的基态能量。

DFT所采用的交换相关函数(如LDAGGAPBESCAN等)直接影响总能的精度。在实际操作中,形成能涉及多个组分与化合物能量之间的差值,因此对每个组分的计算精度要求较高。凝聚能则依赖于原子能量的估算,而原子态的计算常伴随较大误差,特别是在局域泛函处理激发态原子时。

交换相关函数泛函类型

形成能与凝聚能:概念辨析、计算方法与物理解释

形成能的DFT计算流程

形成能计算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1.计算目标化合物的总能量(Etotal)。

2.计算组成元素在其最稳定形式下的能量(如金属单晶、气态分子等)。

3.按照计量比计算总化学势。

4.利用公式Ef=Etotal-Σniμi得到形成能。

以氧化物为例,若目标为Al2O3,则需计算其晶体能量与Al、O2的能量。值得注意的是,气态O2分子的计算在GGA下误差较大,通常需要加入经验修正(如DFT+U或热化学校正)以提升精度。

凝聚能的计算特点

1.计算孤立原子的总能(一般在真空大盒子中计算)。

2.计算固体结构的总能量。

3.用原子总能量减去晶体能量,并归一化至每个原子。

由于孤立原子通常为开放壳层激发态,传统DFT在计算其基态能量时存在较大偏差,尤其是对过渡金属、稀土等元素。这种误差将直接影响凝聚能的准确性,因而高精度凝聚能通常需要采用更高阶方法如CCSD(T)、MP2或混合泛函

形成能与凝聚能的对比分析

理论公式与物理意义对比形成能基于反应过程的能量差,适用于预测材料在不同化学环境中的生成趋势。凝聚能则强调从自由原子凝结成固体的物理过程,反映的是键强度与晶体结构稳定性。形成能可为正值(代表不稳定化合物),而凝聚能通常为正值越大越稳定。

数值特征与影响因素两种能量的数值大小可达几个电子伏特(eV),但由于参考能量不同,它们不能直接比较。影响形成能的因素包括氧化态、元素电负性差异、晶体结构等;而凝聚能则受键类型(共价、离子、金属键)、晶体密度与原子间距影响。

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场景对比在实际材料设计中,形成能被用于评估候选材料的热力学稳定性,如通过计算形成能的凸包(convex hull)判断材料是否可能稳定存在。凝聚能常用于力学建模、热稳定性评价、蒸发过程模拟等,在电池材料、催化剂和金属合金研究中都有重要作用。

形成能与凝聚能:概念辨析、计算方法与物理解释

2c-MoN(上半部分)和c-TaN(下半部分)中形成能(Ef)随缺陷浓度变化的关系。缺陷按类型分类:a) 空位,b) 间隙原子,c) 弗伦克尔对,d) 肖特基缺陷。两条水平线分别作为完美c-MoNc-TaNEf视觉参考线 DOI10.1088/0022-3727/49/37/375303

典型材料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为了更深入理解形成能与凝聚能在实际材料中的计算差异与意义,本节以金属氧化物、过渡金属、半导体材料等为例,展示其在热力学分析中的表现,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计算数据与图像说明。

金属氧化物体系Al2O3TiO2):Al2O3的形成能具有显著的晶体方向依赖性。在不同晶面上,如(0001)(1-102)面,其形成能会因原子堆垛与表面重构发生变化。

此外,TiO2在不同晶型之间形成能的差异可以解释其热稳定性差异,如金红石型TiO2比锐钛矿型稳定,这反映在其形成能约低0.2eV/FU。

3中可见,不同氧化物的形成能呈现出电负性差异相关性,离子性强的化合物形成能更负,反映其更高的热稳定性TiO2在不同晶型(如金红石、锐钛矿)中具有不同形成能,其能量差异与晶体结构密度有关。

形成能与凝聚能:概念辨析、计算方法与物理解释

3:不同金属氧化物计算形成能和电化学实验得到的形成能对比 DOI: 10.1103/PhysRevB.79.045120

过渡金属CuNiFe):这些金属的凝聚能不仅与其原子间距和晶格结构有关,还受到d电子占据态密度的强烈影响。例如,Nid轨道较满,导致金属键强度增加,从而凝聚能更高。

Fe的磁性也会显著改变其总能量,需在DFT中加入自旋极化考虑。对过渡金属而言,凝聚能直接反映其金属键强度,Cu3.49eV/atomNi4.45eV/atom,而Fe高达4.28eV/atom

这些值不仅反映出原子间键合程度,还与其热稳定性和硬度密切相关。由于单质金属的形成能定义为0,因此其相关讨论更侧重于凝聚过程。

形成能与凝聚能:概念辨析、计算方法与物理解释

4:通过将OQMD(开放量子材料数据库)的形成能拟合至实验形成能而确定的化学势校正值(μfit– μDFT)。蓝色标注的校正值是通过仅拟合那些在标准温度压力(STP)下相态与0-K时相态存在显著差异的元素的化学势获得的;而红色标注的校正值则是通过同时拟合所有元素的化学势得到的。DOI: 10.1038/npjcompumats.2015.10

二维材料与半导体MoS+BN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形成能除反映其合成可行性外,也影响其层间结合能,进而影响机械剥离或液相剥离效率。

例如,h-BN具有强内层结合能和较弱层间相互作用,因此可在保持高热稳定性的同时被剥离为单层材料。二维材料中的形成能用于评估其可从体相剥离的难易程度,如石墨烯形成能极低,稳定性极强。

MoS2由于S-Mo键相对较弱,其形成能约为-1.8eV/FU,而凝聚能则小于传统金属或氧化物材料。

形成能与凝聚能:概念辨析、计算方法与物理解释

5二维材料层间耦合及其对应效应的示意图 DOI10.3390/ma17112512

结论

形成能与凝聚能虽然在数值表达上类似,但其参考能态、计算路径与适用范围均有本质差异。形成能更关注元素之间反应路径的热力学驱动力,而凝聚能则体现材料内部原子之间结合的强度。

在第一性原理计算中,这两类能量均受到DFT方法选择、泛函类型、原子态定义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因此理解其本质、选用合适的理论工具与校正手段,是保证研究结果准确性与物理解释有效性的关键。

未来高精度计算方法(如多体微扰、机器学习泛函等)的发展,也将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验间的差距,推动形成能与凝聚能在材料发现与性能预测中的广泛应用。

【做计算 找华算】
🏅 华算科技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
🎯500+博士团队护航,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