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R(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是水氧化反应,通常在电极上发生,涉及水分子的氧化生成氧气。其反应方程式为:
在酸性条件下,反应路径通常包括多个中间步骤,涉及吸附态中间体的形成和转化。例如,常见的反应路径包括:
吸附态羟基(OH)的形成*:水分子吸附在电极表面,解离为吸附态羟基(OH*)。
O-O键的形成:OH进一步反应形成O-O键,生成O-OH(或O*)。
O-OH*的脱质子化:O-OH*脱去质子,生成O2和H+。
在碱性条件下,反应路径类似,但涉及OH⁻离子的参与。
根据现有研究,OER的反应路径存在多种可能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吸附物演化机制(Adsorbate Evolution Mechanism, AEM)
AEM是目前最广泛研究的OER机制之一。该机制认为,OER反应通过一系列吸附态中间体的逐步演化完成。典型的AEM路径包括:
H₂O解离吸附:H₂O吸附在电极表面,解离为H和OH。
OH*的脱质子化:OH进一步脱质子,生成O和H+。
O-O键的形成:O与另一个O结合,形成O-O键,生成O-OH*。
O-OH*的脱质子化:O-OH*脱去质子,生成O2和H+。
AEM路径中,O-OH*的形成是速率决定步骤,其能垒较高,导致OER的高过电势。
晶格氧氧化机制(Lattice Oxygen Oxidation Mechanism, LOM)
LOM机制认为,OER反应中,晶格氧(lattice oxygen)直接参与反应,通过晶格氧的氧化生成O2。
该机制中,O2的生成不经过O-OH*中间体,而是通过晶格氧的直接氧化。LOM机制在某些催化剂中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尤其是在高工作电位下。
氧化物路径机制(Oxide Path Mechanism, OPM)
OPM是一种新兴的OER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O-O耦合直接生成O2,跳过了O-OH中间体。OPM机制在某些双金属催化剂中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效率,例如在Cr-Ru氧化物催化剂中,OPM路径显著降低了反应能垒,提高了反应速率。
OER反应路径不仅受催化剂材料的影响,还与催化剂的结构密切相关。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表明,通过调控催化剂的结构(如构建Ir-LiCoO2结构),可以显著提高OER的催化性能。
此外,双金属位点的引入(如Cr-Ru氧化物)可以增强OER的催化活性,通过优化吸附态中间体的形成和转化。
理论计算(如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实验表征(如XPS、FTIR、DEMS)是研究OER反应路径的重要工具。例如,通过原位FTIR和DEMS技术,可以实时监测OER反应中的中间体和产物,验证反应路径的正确性。
此外,理论计算可以揭示OER反应路径中的能垒和过渡态,为催化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500+博士团队护航,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