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基电极上的电化学CO2还原反应(eCO2RR)是缓解CO2大量排放的有前景的策略之一。最近的实验结果表明,CO作为反应物/产物时低指数单晶Cu表面经历了的显著重构,极大地影响了其催化活性。在原子尺度上了解这种重构如何发生并影响催化性能至关重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唐庆丽课题组使用GCMC、EKMC和DFT方法进行了一项系统的研究,以了解eCO2RR中不同重建结构在Cu(100)表面的作用。
首先,验证了不同电极电位下的重建结构和吸附物覆盖率,证实了CO和H的共存。
然后,在足够大的时间尺度上(约1小时),在原子尺度上阐明了由电位依赖性CO和H覆盖率驱动的完整重建过程。还揭示了高局部CO浓度是Cu原子脱出的原因。空位(1VAC@Cu(100))、吸附原子(1AD@Cu(100))和原子分散簇(4AD@Cu(100))被证实是可能对催化性能有显著影响的重建物种。
基于模拟结果,进一步通过DFT计算证明了原位生成的结构具有集成效应:1AD@Cu(100)有利于HCOOH和H2的形成,1VAC@Cu(100)有利于CH4的形成,其中从*CO到*CH*O的PCET是PLS过程;4AD@Cu(100)有利于CO、C2H4和CH3CH2OH的形成,这是由于共享的PLS,即从CO2到*C*OOH的PCET。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到所有重构结构都有利于PLS在CO和C2产品的形成中的作用。其中,4AD@Cu(100)是CO和C2产品的最佳结构。对于H2、HCOOH和CH4,不同的重构结构在它们的形成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传统认识中,单晶金属表面被认为包含单一类型的活性位点。该项研究揭示了eCO2RR中Cu(100)表面反应驱动的活性位点种类。
研究表明,要理解活性和选择性,需要考虑多种活性结构的集体效应。总的来说,该项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eCO2RR中Cu(100)重构的机理,还突出了不同反应驱动表面物种对eCO2RR催化性能的共同贡献。
Reaction-driven varieties of active sites on Cu(100) in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 ACS Catalysis, 2025. DOI: 10.1021/acscatal.4c0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