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电化学计算采用催化剂/电极-真空模型,忽略了溶剂效应,导致分子吸附能过强、反应势垒失真。
VASPsol插件通过隐式溶剂化模型,引入连续介质的介电常数,在计算量相近的前提下,显著提升吸附能与反应能垒的准确性,更贴近真实电化学界面环境!
本次VASP公开课将由华算科技的朱老师给大家介绍VASPsol的安装、隐式溶剂和真空模型在静电势与分子吸附方面的差别。
4月9日(明晚)19:00,直播+回放,互动答疑!
上课方式:识别下方二维码,回复“VASPsol”,免费上课。
本期主题:隐式溶剂效应
· 手把手教你下载插件、修改VASP源码、编译补丁(GitHub加速技巧+关键参数配置),解决“安装难”问题!·对比真空/隐式溶剂的静电势分布,详解半导体表面建模、偶极修正技巧,避免周期性镜像误差。· 结合差分电荷密度与结合能计算,揭示溶剂效应对CO、H₂O等分子吸附的调控机制,适配实验极化曲线。
本章介绍VASPsol插件的安装过程,具体包括插件的下载,VASP安装文件修改,VASP编译等步骤。
1. VASPsol插件下载:在VASPsol的github网站下载插件并获得patch文件
2. VASP安装文件修改:将插件中的solvation.F复制到src目录并运行patch命令
3. VASP安装:调整makefile.include文件并运行make all命令
本章介绍隐式溶剂和真空模型的静电势分布差别,具体包括半导体表面模型构建、静电势计算、偶极修正等。
1. 表面模型构建: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切晶面的方法构建表面模型
2. 静电势计算:在自洽计算中加入LVHAR标签输出体系的静电势分布
3. 偶极修正:在真空模型中引入反向偶极矩,抵消真空区域因为周期性镜像而形成的偶极矩
图2. 表面模型
本章介绍隐式溶剂与真空模型的分子/原子吸附计算,并分析结合能与差分电荷密度。
1. 分子/原子吸附:构建吸附模型并通过结构优化得到稳定的吸附结构
2. 结合能:将结合后结构的能量与结合前的能量作差,即可得到结合能
3. 差分电荷密度:将结合后的电荷分布与结合前的电荷分布作差,即可得到差分电荷密度
朱老师:华算科技资深技术,同济大学本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4年),海外3年以上博后经历,发表高质量独立一作SCI论文30篇,回国后被授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
拥有15年理论计算模拟经验,成功讲授100+场理论计算培训和超过10万人的学习理论计算公开课。
上课方式:识别下方二维码,回复“VASPsol”,免费上课。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