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荷转移?

说明:电荷转移是调控能量转换、信号响应的核心过程。本文将从电荷转移的基础定义出发,系统梳理其核心原理、分类、重要性和多种分析方法
阅读本文,读者可了解电荷转移的定义、本质、分类、重要性及其表征与分析方法,获得对电荷转移的基本认识
什么是电荷转移?
什么是电荷转移?

一、电荷转移是什么?

 

电荷转移是指电子从一个分子或材料(给体,Donor)转移到另一个(受体,Acceptor)的过程。
这个过程广泛存在于光物理、光化学、光伏、光催化等领域,是能量转换与存储的核心机制之一。
什么是电荷转移?
电荷转移。DOI: 10.1021/acs.jpcc.0c10171
电荷转移的本质载流子在能量梯度或浓度梯度驱动下的定向迁移。根据转移场景与驱动力的差异,电荷转移可分为两大核心类型:
1. 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T):发生在单个分子内部,通常由分子内电子云分布不均引起。
这类转移的范围局限于分子尺度,速率极快(通常在飞秒至皮秒量级),常见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光物理过程中。
2. 界面电荷转移(Interfacial CT):发生在两种不同物质的界面处,是光电子器件(如太阳能电池、光电二极管)中能量转换的关键步骤。
其核心是光生载流子(电子 – 空穴对)在异质结界面的分离:以 “给体 – 受体”(D-A)体系为例,光激发后给体产生的电子会转移至受体的低能态,空穴则留在给体中,形成长寿命的电荷分离态。
在材料科学中,这种界面电荷转移不仅影响材料的导电性,还可能引发原电池效应。
什么是电荷转移?
三维石墨烯网格/铜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示意图。DOI: 10.1039/C7NR03152A
什么是电荷转移?
什么是电荷转移?

二、电荷转移的能量条件与动力学公式

 

电荷转移的发生并非随机,需满足严格的能量条件与动力学规律,其核心可通过以下公式与原理量化描述。

1.电荷转移的动力学公式

电荷转移的速率由载流子在界面的跃迁概率决定,最经典的理论模型是马库斯理论(Marcus Theory),其核心公式为:
什么是电荷转移?
kCT:电荷转移速率常数(单位:s⁻¹),直接反映转移快慢;|HDA|:给体与受体间的电子耦合矩阵元,与界面距离成反比 —— 界面越近(如 SWCNTs 与 PFO-BPy 的紧密包裹结构),|HDA | 越大,kCT 越快;λ:重组能(Reorganization Energy),反映电荷转移过程中分子构型调整的能量损耗,聚合物的柔性链结构可降低 λ,提升 kCT;ΔG:电荷转移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前文已定义);kBT:热运动能量(室温下约为 25.6 meV)。
马库斯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当 ΔG 的绝对值与 λ 相等时(ΔG = -λ),电荷转移速率达到最大值(“马库斯反转区”)。
这一规律为器件设计提供了指导 —— 通过调控给体 – 受体的能级差(ΔG)与重组能(λ),可实现电荷转移速率的最优化。
什么是电荷转移?
DOI: 10.1039/d1nr07226a

2. 电荷分离效率

电荷转移并非稳态,分离后的电荷仍可能通过电荷复合(Charge Recombination, CR) 回到基态,导致能量损耗。
什么是电荷转移?
kCS:电荷分离速率;krec:电荷复合速率;krad:辐射复合速率。
什么是电荷转移?
DOI: 10.1021/ja200447r
什么是电荷转移?
什么是电荷转移?

三、电荷转移为什么重要?

 

电荷转移的效率与动力学特性,直接决定了光电子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和响应速度,其重要性体现在三大关键领域:
1. 太阳能电池:决定光电转换效率的核心步骤。
在有机太阳能电池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光吸收层产生的光生激子需通过界面电荷转移实现 “电子 – 空穴分离”。
若转移效率低,激子会通过复合耗散能量,导致器件短路电流下降;若转移速率过慢,载流子在分离前已湮灭,会进一步降低填充因子。
什么是电荷转移?
有机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的光生载流子产生和复合过程。
2. 光电探测器:影响响应速度与探测灵敏度。
光电探测器的核心功能是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而这一过程依赖于光生载流子的快速转移与收集。
电荷转移速率越快,探测器的响应时间越短(可从纳秒级提升至皮秒级);电荷转移效率越高,探测器对弱光信号的灵敏度越高。
3. 光催化:调控反应活性位点与反应路径。
在光催化分解水、CO₂还原等过程中,电荷转移决定了光生载流子向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的迁移效率。
若载流子在转移过程中复合,会导致催化活性下降;若能通过界面工程促进电荷转移,可显著提升催化反应速率。
什么是电荷转移?
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示意图
什么是电荷转移?
什么是电荷转移?

四、电荷转移如何分析?

 

要准确表征和分析电荷转移的存在、速率与效率,需结合多种时间分辨、空间分辨的表征技术,构建 “从宏观到微观” 的分析体系。

1. 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捕捉电荷转移动态

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可直接测量电荷分离、复合的时间尺度。
通过超短脉冲(飞秒级)激发样品,再用宽谱探测光记录样品在不同延迟时间的吸收变化(ΔA),不同物种(激子、极化子、三重态)会呈现特征吸收峰,从而追踪其动态演化。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 E₀₀→E₁₁漂白峰的动态蓝移(下图),量化了电荷分离的时间。
什么是电荷转移?
DOI:10.1021/acs.jpcc.0c10171

2. 稳态光谱技术:验证电荷转移的宏观证据

稳态光谱虽无法直接追踪动力学,但可通过特征光谱变化间接证明电荷转移的存在。

吸收光谱

吸收光谱(UV-Vis-NI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的关键特征是电荷转移会导致给体 / 受体的特征吸收峰发生变化。
研究人员通过化学氧化掺杂(NOBF₄)制备 SWCNTs 空穴极化子,发现出现宽吸收峰,这一特征与 fs-TA 中观察到的电荷转移产物完全一致,为极化子的归属提供了直接证据。
什么是电荷转移?
DOI:10.1021/acs.jpcc.0c10171

电化学原位吸收光谱

通过施加外加电压调控样品的电荷态,同时记录吸收光谱变化 —— 若电压变化导致与电荷转移相关的吸收峰(如极化子峰)出现,可直接证明载流子的迁移能力。
研究人员通过 CHI 660D 电化学工作站调控 ITO 电极电压,观察到 PFO-BPy 出现极化子吸收峰,证明其作为受体可有效接受电子,进一步验证了 “SWCNTs→PFO-BPy” 的电子转移方向。
什么是电荷转移?
ORR体系的原位增强红外光谱DOI:10.1002/sstr.202200201

3. 表征技术:界面结构对电荷转移的影响

电荷转移的效率与给体 – 受体的界面接触紧密相关,结构表征可揭示界面形貌、相互作用强度。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TEM能够直接观察给体与受体的界面接触状态,例如 SWCNTs 是否被 PFO-BPy 均匀包裹、是否存在团聚。
若包裹均匀(如 PFO-BPy 通过剪切混合紧密包裹SWCNTs),界面距离可缩小至 1-2 nm,显著提升电子耦合强度 | HDA|,加速电荷转移。
什么是电荷转移?
DOI: 10.1021/cs300270d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XPS通过探测材料表面光电子的结合能,确定元素化学态与电荷分布的表征技术。
XPS能够分析界面元素的化学态变化。因为电荷转移会导致元素的结合能偏移(如 PFO-BPy 中的 N 原子接受电子后,N 1s 结合能会降低 0.5-1 eV),通过结合能偏移可量化电荷转移的程度。
什么是电荷转移?
DOI:10.1038/s41467-025-58648-y

X 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

XANES是通过探测 X 射线吸收边附近的能量跃迁,分析元素局部配位环境与电子结构的技术。对 N 元素而言,K 边 XANES 峰位(如吡啶 N 的 1s→π* 跃迁峰在 398.5 eV,吡咯 N 在 400.1 eV)可区分 N 的化学态。
什么是电荷转移?
DOI:10.1016/j.cej.2024.155005

(4)塔菲尔(Tafel)分析

塔菲尔分析是通过绘制电流密度对数(log j)与电极电势(E)的线性关系(Tafel 图),提取塔菲尔斜率(b)与交换电流密度(j₀),量化电催化反应中电荷转移动力学的核心方法。
在 N⁺-GCC 催化 ORR 研究中,Tafel 分析用于揭示电荷转移的速率限制步骤(RLS)。在高过电势区,Tafel 斜率升至≈120 mV/decade,表明反应转为 “速率限制内球电子转移”(如 O₂与活性位点的协同电吸附)。
什么是电荷转移?
DOI: 10.1021/acscatal.7b03086

(5)拉曼光谱与光致发光谱

拉曼光谱与 PL 光谱在电荷转移研究中具有 “互补性”:前者反映电荷转移引发的静态结构变化(键力常数、电荷密度),后者反映动态过程(激子寿命、分离效率),两者结合可构建从 “结构 – 能量 – 动力学” 的完整证据链。
拉曼光谱表明,石墨烯与硝基苯之间存在电荷转移,这种电荷转移会显著提高分子掺杂石墨烯的ORR催化活性。
什么是电荷转移?
硝基苯分子掺杂石墨烯的电荷转移过程。DOI: 10.1021/acscatal.7b03086

4.量子化学计算

量子化学计算通过构建分子 / 材料的电子结构模型,可从原子层面量化电荷分布、转移能垒与动力学速率,为实验现象提供本质解释。
不同电荷转移场景的结构复杂性差异极大,需选择适配的量子化学方法。

分子体系:聚焦分子间 / 分子内电荷转移

适用于有机小分子、共轭聚合物链、分子 – 纳米颗粒复合物(如 SWCNTs – 小分子受体)等非周期性体系,密度泛函理论(DFT)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荷转移计算手段。
密度泛函理论(DFT):基态电荷分布与能量基础
DFT 通过将复杂的多电子问题转化为单电子密度的函数,可高效计算分子 / 分子簇的基态电子结构,是分析电荷转移 “能量可行性” 的基础工具。
研究人员通过计算静电势(ESP)、自然键轨道(NBO)电荷、Mulliken 电荷,确定给体(D)的富电子位点与受体(A)的缺电子位点。
例如 SWCNTs-PFO-BPy 体系中,DFT 可量化 SWCNTs 的导带电荷密度与 PFO-BPy 中联吡啶单元的 LUMO 电荷分布,明确电子从 SWCNTs 向 PFO-BPy 联吡啶单元转移的位点。
什么是电荷转移?
DOI:10.1016/j.cej.2024.155005

动力学模拟:电荷转移速率与动态过程

上述方法主要解决 “电荷能否转移”(能量可行性),而动力学模拟可回答 “电荷转移有多快”(速率)与 “如何转移”(路径),核心方法如非绝热分子动力学(NAMD) 。
非绝热分子动力学(NAMD):实时追踪电荷转移
NAMD 结合量子力学(QM,描述电子结构)与分子力学(MM,描述核运动),可实时模拟激发态下电子与核的动态耦合过程,直接观察电荷转移的时间演化:
研究人员通过追踪电子密度的变化,确定电荷从给体转移到受体的时间,如 SWCNTs→PFO-BPy 的电荷分离时间 τCS≈0.9 ps),与实验的 fs-TA 结果对比。
什么是电荷转移?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材料有干货

原文标题:《什么是电荷转移?》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IdDhhL1y-TcDhzZqSEd5w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