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位 VS 掺杂

说明:本文聚焦空位掺杂两大材料缺陷工程核心策略,系统解析二者定义、相关公式、构建方法及典型应用场景。深入剖析二者的核心关系,明确本质区别与应用边界,展现单独调控与协同作用的性能差异
空位 VS 掺杂
空位 VS 掺杂

一、空位是什么?

 

空位晶体晶格中原子或离子的缺失位点,是晶体材料中最常见的点缺陷之一。
从微观结构上看,空位的形成源于原子热运动、外力作用或人工调控,导致晶格中原本被原子占据的位置出现空缺。
空位 VS 掺杂
富含Se空位的中空Co₀.₈₅Se₁₋ₓ@C纳米笼。DOI: 10.1002/adma.202007523

空位相关公式

1.空位形成能公式

空位形成能(Ev)是衡量空位稳定性的核心参数,指在晶体中形成一个空位所需的最小能量,公式表达为:
空位 VS 掺杂
参数含义:Edefect:含空位的缺陷晶体总能量;Eperfect:无缺陷的完美晶体总能量;ni:缺失原子的数量(形成一个空位时(ni=1);μi:缺失原子的化学势。
当Ev为正值时,空位形成需要外界能量输入(如高温、刻蚀等);Ev数值越小,空位越容易形成且稳定性越高
空位 VS 掺杂
EPR谱在g=2.003处出现强信号,证实存在大量Se空位捕获的不成对电子,其中550°C样品空位浓度最高。DOI: 10.1002/adma.202007523

2.空位浓度相关表达式

空位浓度Cv描述晶体中空位的数量密度,对于非金属空位,可通过化学计量比推导:以硒化物MmSen-x为例(M为金属元素),x表示硒原子的缺失比例,空位浓度可表示为:
空位 VS 掺杂

空位的典型应用场景

空位工程在多类催化反应中均展现出优异性能,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析氧反应、析氢反应、二氧化碳还原反应、氮还原反应。
其中,OER 是空位工程应用最成熟的场景之一,非金属空位(硒空位、硫空位)通过调控过渡金属价态与电子结构,显著降低反应能垒,成为非贵金属催化剂的核心改性策略。
空位 VS 掺杂
硒空位对稳定性的影响机制。DOI: 10.1002/adma.202007523
空位 VS 掺杂
空位 VS 掺杂

二、空位如何构建?

 

空位的构建需通过外力打破晶体的热力学平衡,常见方法可分为刻蚀法、高温煅烧法、还原法、离子辐照法、缺陷诱导法

1.刻蚀法

定义:利用酸、碱、配位剂等刻蚀剂,选择性地与晶体材料中某类原子(多为非金属原子)发生化学反应,使其脱离晶格形成空位的制备方法。
原理:刻蚀剂与目标原子的特异性反应,通过控制刻蚀时间、浓度和温度,实现空位浓度的精准调控。
优势: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在构建空位的同时,还能同步调控材料形貌,且普适性强,适用于金属有机框架、氧化物、硫化物等多种前驱体。
案例:采用硒酸刻蚀法构建硒空位,最终形成高浓度硒空位的 Co₀.₈₅Se₀.₅₁□₀.₄₉@C 中空纳米笼(□代表硒空位)。
空位 VS 掺杂
硒酸刻蚀制备Co₀.₈₅Se₁₋ₓ@C中空纳米笼的示意图及其OER电极应用。DOI: 10.1002/adma.202007523

2.高温煅烧法

定义:在惰性、还原性或真空气氛下,通过高温处理(通常 400–800℃)使晶体材料中的原子因热运动脱离晶格,或通过前驱体与非金属源的反应失衡形成空位的方法。
原理:高温提供的能量打破原子间的结合力,使部分原子逸出晶格形成空位;若搭配非金属源,则通过控制金属与非金属源的比例,导致化学计量比失衡,进而产生空位。
特点: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规模化,但其局限性明显,高温易导致晶体结晶度升高,空位浓度较低且难以精准调控,还可能引发材料团聚。
案例:传统制备过渡金属硒化物空位的方法多采用此策略。但该方法制备的产物硒空位浓度低。
空位 VS 掺杂
DOI: 10.1002/adma.202007523

3.还原法

定义:利用还原性试剂或还原性气氛,选择性还原晶体材料中的非金属原子,使其以气态化合物形式脱离晶格,从而形成空位的方法。
原理:还原剂提供电子,将晶体中的高价态非金属原子还原为低价态或单质,使其脱离晶格框架。
特点:该方法空位形成速度快,反应周期短,且能在温和温度下实现空位构建;但还原剂的强还原性可能导致材料晶体结构坍塌,需搭配碳载体、MOF 骨架等结构稳定剂使用。
案例:以 NiSe₂为前驱体,在 H₂/Ar 混合气氛中,300℃下还原处理 2 小时,H₂将部分 Se 原子还原为 H₂Se 气体逸出,形成含硒空位的 NiSe₂₋ₓ催化剂。
空位 VS 掺杂
前驱体及产物的结构与成分表征。DOI: 10.1002/adma.202007523

4.离子辐照法

定义:利用高能离子轰击材料表面或内部,通过离子的动能击飞晶格中的原子,从而在晶体中形成空位的精准制备方法。
原理高能离子与晶格原子发生碰撞,将动能传递给目标原子,使其获得足够能量脱离晶格位点。
特点:该方法的突出优势是空位分布均匀,可通过调控离子能量、辐照剂量和时间,精准控制空位的深度、浓度和分布;但设备成本高昂,操作复杂,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主要应用于实验室级别的精准缺陷调控研究。
案例:采用能量为 50 keV 的氩离子辐照 FeSe₂薄膜,通过离子轰击击飞部分 Se 原子,形成均匀分布的硒空位。
空位 VS 掺杂
DOI: 10.1039/D1CP00525A

5.缺陷诱导法

定义:通过引入其他缺陷(如位错、晶界、异质原子掺杂)或物理手段,破坏晶体的完整性,诱导原子脱离晶格形成空位的间接构建方法。
原理:外部物理作用或异质原子的引入打破晶格的热力学平衡,使局部原子的结合力减弱,进而形成空位。
该方法可与其他改性策略协同作用,在构建空位的同时优化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特性;且操作灵活,无需复杂试剂或设备,适用于多种材料体系的缺陷协同调控。
案例:通过机械研磨法处理 Co₃O₄纳米颗粒,研磨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应力使晶体出现位错和晶界缺陷,诱导部分 O 原子脱离晶格形成氧空位。
空位 VS 掺杂
掺杂诱导调控空位浓度。DOI: 10.1039/d1cs00330e
空位 VS 掺杂
空位 VS 掺杂

三、掺杂是什么?

 

掺杂是指将异质原子引入主体材料晶格中,形成均匀稳定的复合催化剂的过程
核心目的通过异质原子与主体晶格的相互作用,调控催化剂的活性位点结构、电子态分布及反应中间体吸附强度,进而优化催化性能。
空位 VS 掺杂
TMCs电催化中的掺杂调控示意图。DOI: 10.1039/d1cs00330e
根据异质原子类型,掺杂主要分为三类:
阳离子掺杂:引入金属或非金属阳离子替代主体晶格中的金属阳离子,调控金属位点的价态与配位环境;
阴离子掺杂:以非金属阴离子替换主体中的阴离子,改变金属 – 阴离子键的电子分布;
阴阳离子共掺杂:同时引入阳离子与阴离子掺杂,通过协同作用实现多重性能调控。
空位 VS 掺杂
TMCs纳米材料典型掺杂三种合成方法比较。DOI: 10.1039/d1cs00330e

掺杂相关公式

1. 掺杂形成能公式

掺杂形成能(Ef是衡量掺杂稳定性的核心参数,指异质原子替代主体晶格原子所需的最小能量,公式表达为:
空位 VS 掺杂
参数含义:Edoped:掺杂后催化剂的总能量;Epristine:未掺杂主体催化剂的总能量;μdopant:掺杂原子的化学势;μhost:被替代主体原子的化学势。
Ef数值越小,掺杂越容易发生且结构越稳定。
空位 VS 掺杂
HER应用中的掺杂调控,体现金属掺杂普适性。DOI: 10.1039/d1cs00330e

2. 掺杂浓度表达式

掺杂浓度Cd描述异质原子在主体晶格中的占比,公式为:
空位 VS 掺杂
参数含义:ndopant:掺杂原子的数量;nhost:主体晶格中被替代原子的数量。
掺杂浓度需控制在固溶体极限内,过高易导致 dopant 团聚或次生相形成,通常中等浓度(1%-10%)能实现最优催化性能。
空位 VS 掺杂
Ag掺杂CoSe₂纳米带使载流子浓度提高9.5倍,加速OER电荷转移过程。DOI: 10.1039/d1cs00330e

掺杂的典型应用场景

掺杂工程在多类催化反应中均展现出优异性能,覆盖能源转换核心场景:析氧反应、氧还原反应、二氧化碳还原反应、氮还原反应
空位 VS 掺杂
NRR应用中的掺杂调控。DOI: 10.1039/d1cs00330e
空位 VS 掺杂
空位 VS 掺杂

四、掺杂如何构建?

 

掺杂的构建需实现异质原子在主体晶格中的均匀分散,核心方法分为原位掺杂与后掺杂两大类。

1. 原位掺杂法

在催化剂合成过程中同步引入掺杂原子,实现原子级均匀分布。
水热/溶剂热法:将主体前驱体与掺杂源(金属盐、非金属化合物)混合,在高温高压下同步结晶与掺杂。例如,以 (NH₄)₂MoS₄ 为钼源、Fe²⁺为掺杂源,在 DMF 溶剂中合成 Fe-MoS₂ 纳米片。
共沉淀法:通过调节前驱体浓度与 pH 值,使主体离子与掺杂离子共沉淀形成前驱体,后续经热处理得到掺杂催化剂。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规模化,适用于制备 Fe/Co/Ni 掺杂钼硫化物。
空位 VS 掺杂
Fe/V共掺杂Ni(OH)₂中,V⁴⁺与吸附氧强作用显著提升OER活性。DOI: 10.1039/d1cs00330e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以熔融盐为介质,混合主体氧化物与掺杂源,在高温下通过气相反应实现掺杂。例如,Nb 氧化物与 WO₃、硫粉混合,经 CVD 制备 Nb-WS₂ 单层。
油相合成法:在有机相(如十二胺、油酸)中,通过金属盐与掺杂源的配位反应,精准调控掺杂浓度与形貌。例如,In³⁺、Mn²⁺ 与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在油相中反应,制备 Mn-In₂S₃ 纳米片。
空位 VS 掺杂
TMCs原位掺杂与后掺杂策略示意图。DOI: 10.1039/d1cs00330e

2. 后掺杂法

先制备纯相主体催化剂,再通过后续处理引入掺杂原子,避免原位合成中的相分离问题。
热处理法:在还原性/惰性气氛下,将主体催化剂与掺杂源高温反应,实现异质原子扩散掺杂。例如,CoSe₂ 与 NaH₂PO₂ 共热,实现 P 掺杂并诱导相转变。
离子交换法:利用离子间的晶格结合能差异,通过浸泡使掺杂离子替代主体晶格离子。例如,Ag⁺ 与 CoSe₂ 中的 Co²⁺ 发生阳离子交换,制备 Ag-CoSe₂ 纳米带。
空位 VS 掺杂
OER应用中的掺杂调控,S掺杂NiFe LDH通过极化/非极化阴离子协同优化金属位点电子结构。DOI: 10.1039/d1cs00330e
等离子体处理法:利用高能等离子体轰击主体催化剂表面,使掺杂原子嵌入晶格。例如,N₂ 等离子体处理 CoFe LDH,同步实现剥离与 N 掺杂。
化学氧化/还原法: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引入掺杂原子。例如,用 (NH₄)₂Fe (SO₄)₂ 溶液处理 α-Co (OH)₂,同步实现 Fe 掺杂与氧化,制备 FeₓCo₁₋ₓOOH。
空位 VS 掺杂
Pd掺杂MoS₂,自发氧化还原反应诱导2H向1T相变。DOI: 10.1039/d1cs00330e
空位 VS 掺杂
空位 VS 掺杂

五、空位和掺杂的关系是什么?

 

空位与掺杂是催化剂缺陷工程中相互关联、协同作用的核心策略,二者通过调控晶体结构与电子态共同优化催化性能
其关系可从 “相互诱导、协同增效、功能互补” 三个核心维度展开解析,同时明确二者的本质区别与应用边界

核心关系:相互诱导与依存

1. 掺杂是空位形成的重要诱因(掺杂诱导空位)

当异价掺杂原子进入主体晶格时,为维持晶体电荷中性,会自发诱导相邻位点形成空位,这是二者最直接的关联。
例如 Cu²⁺ 掺杂 CeO₂ 时,Cu²⁺ 替代 Ce⁴⁺ 会导致电荷失衡,进而在 Cu 位点附近形成氧空位(Vₒ)
空位 VS 掺杂
DOI: 10.1039/d1cs00330e

2. 空位为掺杂提供位点与扩散通道

晶体中的固有空位或缺陷位点,可降低掺杂原子的扩散能垒,促进异质原子均匀嵌入晶格,提升掺杂效率。
例如2D TMCs 表面的固有空位可作为掺杂原子的吸附中心,使 Fe、Co 等阳离子更易替代 Mo 位点,形成稳定的掺杂结构。
空位 VS 掺杂
DOI: 10.1039/d1cs00330e

功能协同:1+1>2 的催化增效机制

空位与掺杂并非独立作用,而是通过协同调控电子结构、活性位点与反应路径,实现催化性能的叠加提升,这是二者关联的核心价值。

1. 电子结构协同调控

掺杂原子能够调控空位周围电子态,而空位能够增强掺杂原子的电子调制作用。
例如 Fe 掺杂 MoS₂ 时,Fe 原子的 d 轨道电子与 S 空位附近的 Mo 原子轨道杂化,使费米能级附近电子态密度增加,导电性提升。
空位 VS 掺杂
掺杂诱导调控能带结构。DOI: 10.1039/d1cs00330e

2.活性位点协同构建

掺杂与空位不仅能形成 “掺杂原子-空位” 复合活性中心,还能协同增加活性位点数量与种类。掺杂诱导的空位使晶体表面形成更多不饱和配位位点,而掺杂原子本身也是新的活性中心,二者共同扩大电化学活性表面积(ECSA)。
例如 Ag 掺杂 CoSe₂ 时,Ag 原子与诱导形成的 Se 空位共同作为 OER 活性位点,使双电层电容(Cdl)显著提升。
空位 VS 掺杂
掺杂调控多重吸附构型,Zr掺杂TiO₂产生双Ti³⁺活性位点。DOI: 10.1039/d1cs00330e

3. 反应路径协同优化

二者协同能够降低反应能垒、抑制副反应。DFT 计算表明,Co₀.₈₅Se₁₋ₓ@C 中硒空位降低了 OER 中 *OOH 形成的能垒,而若进一步引入 Fe 掺杂,可通过调节 Co 的 d 带中心,使能垒进一步降低。
空位 VS 掺杂
Fe掺杂+Co空位协同。DOI: 10.1039/d1cs00330e

本质区别:定义、功能与调控逻辑

尽管关联紧密,但空位与掺杂是本质不同的缺陷类型,核心差异体现在以下方面。
空位 VS 掺杂

应用场景:互补与选择原则

在实际催化体系设计中,空位与掺杂的结合方式需根据反应需求选择:
1.优先用 “掺杂诱导空位”:若需同时调控电子结构与增加活性位点,优先采用异价掺杂策略,一次性实现 “掺杂原子引入 + 空位形成”,如 Cu 掺杂 CeO₂ 用于 CO₂RR、Zn 掺杂 CoOOH 用于 OER;
2.空位辅助掺杂:若主体材料晶格致密,掺杂原子难以扩散,可先通过刻蚀、高温等方式引入空位,再进行掺杂,提升掺杂均匀性,如先对 MoS₂ 进行等离子体刻蚀产生 S 空位,再进行 Fe 掺杂用于 HER;
3.单独使用的场景:纯相材料导电性尚可但活性位点不足时,可单独引入空位(如硒酸刻蚀制备 Co₀.₈₅Se₁₋ₓ@C);材料活性位点充足但电子结构不匹配时,可单独掺杂(如 Pt 掺杂 MoS₂ 优化 H* 吸附)。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材料有干货

原文标题:《空位 VS 掺杂》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pPbCKRqETrxKZ4gpJD05Q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