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华算科技详细介绍了内建电场的形成机制、作用、关键公式,以及如何通过调控功函数梯度、构建多孔核壳结构等方法调控内建电场。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如何使用SEM和TEM、XPS、UPS、Raman、XAS等技术来表征内建电场。
什么是内建电场?
内建电场是指两种具有不同功函数(φ)的异质材料接触时,因界面电荷自发重排形成的定向电场。
其本质是界面处费米能级(Ef)趋于平衡过程中,电子从低功函数材料(高Ef)向高功函数材料(低Ef)迁移,最终在界面两侧形成电子富集区与电子缺陷区,构建稳定的电场梯度。

图1:Co/Co6Mo6C2和相关样品的功函数分布图和内建电场示意图。DOI:10.1002/adfm.202519088
如图1多孔Co/Co6Mo6C2核壳异质结构中,内建电场呈现有序定向特征:通过扫描开尔文探针(SKP)测试,Co核的功函数φ=5.29 eV,而Co6Mo6C2壳层φ=5.58 eV,功函数差异驱动电子从Co核(低φ)向Co6Mo6C2壳层(高φ)定向迁移,形成从Co核指向Co6Mo6C2壳层的内建电场。
这种有序性区别于传统随机分布的内建电场,可最大程度减少电子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为催化反应提供高效电荷转移通道。
内建电场有什么作用?
例如水分解反应包含析氧反应(OER)与析氢反应(HER)两个半反应,其动力学瓶颈均与中间体吸附能、电荷转移效率直接相关。
内建电场通过以下三个维度突破瓶颈,实现性能跃升:
协同催化
内建电场驱动的定向电子迁移,使异质结构形成明确的电子缺陷区与电子富集区。
如图2,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证实:与纯Co相比,Co6Mo6C2中Co 2p轨道结合能正向偏移约0.3 eV,表明Co核因失去电子成为电子缺陷区,可增强OH–吸附以加速OER;
而Co6Mo6C2中Mo 2p轨道结合能负向偏移,说明壳层因获得电子成为电子富集区,能优化H*吸附以提升HER活性。
这种“电子分区协同”效应,使单一催化剂同时具备高效OER与HER性能,解决了传统双功能催化剂“单反应活性高、双反应不平衡”的难题。

图2:Co6Mo6C2及相关样品的XPS图谱。DOI:10.1002/adfm.202519088
优化中间体吸附能
催化剂表面对反应中间体的吸附强度,直接决定反应能垒高低,而这一强度由催化剂的d带中心位置调控。
如图3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显示:Co6Mo6C2的d带中心为-1.003 eV,介于纯Co(-1.110 eV)与纯Co6Mo6C2(-1.015 eV)之间。
内建电场通过界面电子相互作用,将d带中心调节至“吸附–脱附平衡”的最优区间——既避免OH*吸附过强导致OER后续步骤能垒升高,又防止H*吸附过弱导致HER动力学迟缓。

图3:Co/Co6Mo6C2及相关样品的d带中心。DOI:10.1002/adfm.202519088
生成高活性催化相
OER过程中,Co基催化剂需通过原位重构生成CoOOH活性相,而内建电场可显著降低重构能垒。
如图4的原位拉曼光谱显示:当施加电压至1.1 V时,Co/Co6Mo6C2表面出现Co(OH)2特征峰(459 cm⁻¹、570 cm⁻¹);电压升至1.4 V时,Co(OH)2完全转化为CoOOH(493 cm⁻¹、595 cm⁻¹),且伴随MoO3生成(335 cm⁻¹、817 cm⁻¹)。
对比纯Co催化剂,Co/Co6Mo6C2的Co(II)/Co(III)氧化峰电位从1.43 V降至1.22 V,证明内建电场通过增强OH–吸附与电子转移,加速Co核向CoOOH的重构,同时高价Mo进一步激活CoOOH活性,使OER过电位低至170 mV。

图4:Co基催化剂的LSV图及原位拉曼图。DOI:10.1002/adfm.202519088
内建电场的理论基础与关键公式
内建电场的形成与作用机制可通过功函数、费米能级与能带结构的定量关系描述,核心理论公式与物理意义如下:
功函数与电子迁移驱动力
功函数定义为真空能级(Evac)与费米能级(Ef)的能量差,公式为:
φ=Evac −Ef
当两种材料接触时,电子自发从低φ材料(高Ef)向高φ材料(低Ef)迁移,直至两者Ef相等。如图5,Co(φ=5.29 eV)与Co6Mo6C2(φ=5.58 eV)的φ差值为0.29 eV,这一能量差为电子定向迁移提供核心驱动力,最终形成稳定的内建电场。

图5:Co基催化剂的费米能级图。
吉布斯自由能与反应活性
HER活性可通过氢吸附吉布斯自由能(ΔGH*)定量评估,理想值为0 eV(吸附与脱附平衡)。
如图6,DFT计算显示:Co/Co6Mo6C2异质界面处Mo位点的ΔGH*为-0.015 eV,远优于纯Co(-0.110 eV)与纯Co6Mo6C2(-0.103 eV),表明内建电场调控的电子分布使H*吸附能接近热力学中性,显著提升HER动力学。

图6:H* 吸附吉布斯自由能。DOI:10.1002/adfm.202519088
对于OER,其速率决定步骤(RDS)的能垒可通过中间体吸附自由能计算。如图7传统CoOOH催化剂的RDS为*OOH→O2,能垒为2.27 eV;而内建电场作用下,MoO3→CoOOH重构相的RDS转变为*OH→O,能垒降至1.79 eV,证明内建电场通过优化电子结构降低反应能垒。

图7:Co基催化剂氧中间体的吸附能。DOI:10.1002/adfm.202519088
电化学活性表面积(ECSA)与电荷转移电阻(Rct)
内建电场诱导的多孔结构与电子富集效应,可通过电化学双层电容(Cdl)计算ECSA:
ECSA= Cdl/40 μF cm −2
其中40 μF·cm⁻²为标准电容系数。
实验数据显示(如图8):Co/Co6Mo6C2的Cdl为91.5 mF·cm⁻²,对应ECSA为2287.5 cm²,远高于纯Co(84.1 mF·cm⁻²)与Co6Mo6C2(77.5 mF·cm⁻²);

图8:Co基催化剂的双层电容图。DOI:10.1002/adfm.202519088
同时,如图9电化学阻抗谱显示Co/Co6Mo6C2的Rct仅为5.7 Ω,低于对照组,证实内建电场同时提升活性位点数量与电荷转移效率。

图9:Co基催化剂的电化学阻抗谱。DOI:10.1002/adfm.202519088
如何表征内建电场?
为验证内建电场的存在、方向及作用机制,本文采用多种先进表征技术,从结构、电子态、动态过程三个层面提供直接证据:
结构表征:SEM和TEM
如图1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显示:Co基催化剂呈现多孔核壳结构,壳层厚度约200-250 nm,内部大孔与壳层介孔为反应物传输提供通道。
高分辨TEM清晰观察到Co(111)晶面(d=0.20 nm)与Co6Mo6C2(511)晶面(d=0.22 nm)的明确界面,证明异质结形成;元素mapping显示Co集中于核区,Mo、C、N均匀分布于壳层,为内建电场的定向性提供结构基础。

图10:Co基催化剂的电镜图片。DOI:10.1002/adfm.202519088
电子态表征:量化电荷转移与电场强度
XPS价态分析:如图11,对比纯Co与Co/Co6Mo6C2的Co 2p光谱,Co0特征峰(778.7 eV、793.7 eV)正向偏移0.3 eV,表明Co核失去电子;
而Co6Mo6C2中Mo 2p光谱与Co/Co6Mo6C2相比,Mo2+特征峰(228.0 eV、231.2 eV)负向偏移0.2 eV,证明壳层获得电子,直接验证电荷转移方向。

图11:Co基催化剂的XPS图。DOI:10.1002/adfm.202519088
UPS与能带结构:如图12,紫外光电子能谱显示Co的价带顶(EVBM)为2.33 eV,Co6Mo6C2为2.85 eV,而Co/Co6Mo6C2的EVBM为2.45 eV,结合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图13)计算的带隙(3.35 eV),构建能带结构图,直观呈现内建电场导致的能带弯曲与电子迁移路径。

图12:Co基催化剂的UPS图。DOI:10.1002/adfm.202519088

图13:Co基催化剂的UV-Vis DRS图。DOI:10.1002/adfm.202519088
动态表征:追踪电场诱导的重构与反应过程
原位Raman光谱:图14记录OER过程中Co/Co6Mo6C2的结构演变:开路电位(OCP)时无明显峰;1.1 V出现Co(OH)2峰;1.2 V转为Co3O4峰(690 cm⁻¹);1.4 V后形成CoOOH(493 cm⁻¹、595 cm⁻¹)与MoO3(335 cm⁻¹、817 cm⁻¹),证明内建电场加速活性相重构。

图14:Co/Co6Mo6C2的电化学原位拉曼图。DOI:10.1002/adfm.202519088
X射线吸收光谱(XAS):Co K边XANES光谱显示,OER后Co/Co6Mo6C2的吸收边接近Co2O3(高价Co),而HER后接近Co箔(低价Co);
EXAFS分析显示OER后Co-Co键从2.14 Å(金属Co)偏移至2.48 Å(CoOOH),Mo-C键转变为Mo-O键(1.35 Å),证实内建电场引导的元素价态与配位环境变化。

图15:Co基催化剂的同步辐射XAFS图谱。DOI:10.1002/adfm.202519088
如何优化内建电场?
要充分发挥内建电场的性能提升作用,需从材料设计、成分调控、结构优化三方面协同优化,本文通过以下策略实现突破:
精准调控功函数梯度
内建电场的强度由异质材料的功函数差决定,而功函数可通过成分调节实现精准控制。如图16,通过增加PMo12前驱体用量(从8 mg增至30 mg),制备Co/Co6Mo6C2-H催化剂,Mo含量提升使Co6Mo6C2壳层的功函数进一步升高,增强内建电场强度。

图16:Co/Co6Mo6C2-H催化剂的TEM图和XRD图。DOI:10.1002/adfm.202519088
构建多孔核壳结构
传统内建电场因材料致密结构导致传质受阻,如图17通过“溶剂热合成Co-EG花状模板→外延生长POMOF壳层→高温碳化”三步法,构建多孔核壳结构。
BET测试显示,Co/Co6Mo6C2的比表面积达265 m²·g⁻¹,是纯Co(39 m²·g⁻¹)的6.8倍;水接触角测试显示其超亲水性(接触角≈0°),可加速电解液浸润。
这种结构设计使内建电场覆盖的活性位点充分暴露,同时缩短反应物/产物传输路径,在阴离子交换膜水分解装置(AEMWE)中Co/Co6Mo6C2-H(阴极)与Co/Co6Mo6C2(阳极)的组合在500 mA cm⁻²下电压仅1.77 V,且500 h运行后性能无衰减。

图17:Co/Co6Mo6C2和Co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水滴的接触角测试图像。DOI:10.1002/adfm.202519088
【高端测试 找华算】
华算科技是专业的科研解决方案服务商,精于高端测试。拥有10余年球差电镜拍摄经验与同步辐射三代光源全球机时,500+博士/博士后团队护航,保质保量!
🏅已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Angew、AFM、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
👉立即预约,抢占发表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