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极化”?电子/离子极化分类及调控材料电荷的实用方法

说明:文章系统阐述了极化的基本概念、分类体系及其在电子结构调控中的关键作用。阅读将掌握电子极化离子极化等不同机制的原理与区别,学会利用电场和界面工程调控材料电荷分布。

什么是“极化”?电子/离子极化分类及调控材料电荷的实用方法
什么是极化?

极化是指电子云在外部或内部作用下发生空间重新分布的现象。该现象广泛存在于原子、分子及其聚集态结构中,并且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化学键性质、电光响应以及反应性等多个层面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从微观角度来看,极化本质上是由于电荷密度的非均匀分布引起的电子密度畸变,其形成可以归因于电场、邻近粒子的电荷或诱导偶极所产生的电势梯度对电子轨道分布施加扰动。极化的研究不仅涉及电子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密切关联于多体系统的量子力学行为。

什么是“极化”?电子/离子极化分类及调控材料电荷的实用方法

1. 尺寸极化曲线的投影相关性DOI: 10.1021/acsomega.2c06277

极化现象具有高度的系统依赖性,其强度和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原子序数、杂化状态、电负性差异以及分子构型中表现出明显差异。因此,对极化现象的定量刻画常依赖于电荷密度重分布函数、极化率张量以及反应场模型等量化指标(图1

什么是“极化”?电子/离子极化分类及调控材料电荷的实用方法
极化的分类

化学中的极化现象可以依其诱导机制与电子响应方式被划分为多个不同类型。主要包括:电子极化、离子极化、定向极化界面极化。此外,依据其是否依赖于外部电场,还可区分为诱导极化本征极化

电子极化

主要描述的是在外场或局域电势影响下,电子云相对于原子核或分子框架发生位移所导致的电偶极形成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该过程发生于飞秒(fs)量级,是分子响应最迅速的极化形式。

电子极化具有线性可逆性,常由极化率张量来描述,其强度受电子结构、原子轨道可及性以及能级间隙等因素影响(图2

什么是“极化”?电子/离子极化分类及调控材料电荷的实用方法

2. 电子极化示意图。

离子极化

指的是在含有可运动离子或离子对结构的材料中,正负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相对位移所导致的极化行为。其时间尺度通常慢于电子极化,但对于高温材料、熔融盐类或晶体结构中离子迁移性强的系统具有显著影响。离子极化对于材料的介电性能、电导率及光学行为有重要贡献(图3

什么是“极化”?电子/离子极化分类及调控材料电荷的实用方法

3. 离子极化示意图。

定向极化

主要存在于具有永久电偶极矩的极性分子体系中。当施加外电场时,这些偶极矩趋于按场方向排列,从而引发宏观偶极密度的变化。由于分子取向变化需克服转动惯量及热扰动,该类型极化依赖于温度,并表现出弛豫时间特性,属于动态响应过程的一部分(图4

什么是“极化”?电子/离子极化分类及调控材料电荷的实用方法

4. 外电场对分子定向排列的影响DOI: 10.1016/j.mtadv.2020.100056

界面极化

或称为空间电荷极化,通常出现在多相体系或结构不均匀的材料界面处。当不同相之间的迁移性、电导率或极化率存在梯度时,电荷在界面附近积聚,从而形成局域极化现象。此类极化在高频电场作用下响应较慢,通常被认为是材料介电损耗的主要来源之一

什么是“极化”?电子/离子极化分类及调控材料电荷的实用方法
极化的内部机制

极化作为一个本质上量子力学性质的过程,源于电子系统在外部扰动下所展现出的空间密度响应行为。其内部机制不仅仅局限于电子云的经典位移,而是涉及电子波函数在多体相互作用中的扰动演化、电子密度的非均匀调节以及多极分布结构的变化。以下各小节将从不同理论层面对这一机制加以深入分析。

波函数响应与量子态耦合机制

极化现象首先体现为体系基态波函数在外部扰动场作用下的结构性偏移。在无扰动状态下,系统处于最稳定的量子态当外电场或其他电势作用施加后,原有波函数不再保持不变,而是产生可量化的扰动响应。

这一扰动反映了基态与虚拟激发态之间的耦合能力,尤其是量子态之间的跃迁概率密切影响极化强度。波函数响应在时间尺度上属于瞬时过程,体现出电子系统的快速适应能力,也是多数极化过程的起始机制(图5

什么是“极化”?电子/离子极化分类及调控材料电荷的实用方法

5. 外部电场或电势扰动对体系波函数的影响。DOI: 10.1002/adma.202203615

密度泛函理论下的响应行为

在密度泛函理论中,极化被视为体系总能量对外部电势的函数性变化。电子密度分布在外部扰动驱动下发生微小但系统性的偏移,使能量泛函中电荷密度项与交换关联项发生联动变化。

这种响应行为不仅包括整体电子分布形状的调节,还包括各电子间关联关系的重新配置。不同类型的密度泛函在对极化过程的预测中展现出明显差异,特别是非局域泛函和长程修正函数对于描述复杂极化过程尤为重要(图6

什么是“极化”?电子/离子极化分类及调控材料电荷的实用方法

6. 密度泛函理论中的极化响应DOI: 10.1021/jacs.0c09527

电荷转移机制与电子再分布

电荷转移是极化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局域机制之一。在外部电场或邻近电荷影响下,电子由体系的一部分迁移至另一部分,形成净偶极变化。这种迁移通常并非均匀进行,而是根据体系中原子核电荷分布、电负性差异及轨道可及性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

电荷转移的本质是电子密度在分子轨道之间的重构,因此该机制不仅受外场强度控制,也受限于体系自身的电子结构与能隙状态(图7

什么是“极化”?电子/离子极化分类及调控材料电荷的实用方法

7. 电场引入的示意图及相应电荷分析。DOI: 10.1038/s41467-022-30766-x

多极响应与空间各向异性

极化的空间复杂性在多极展开理论中得到反映。除了最基本的偶极响应,体系在不同空间方向上还可能表现出四极、八极甚至更高阶的极化特征。这种响应结构揭示了极化在空间方向上的各向异性本质,尤其是在复杂晶体、非对称分子或有机框架结构中,高阶多极分量对整体极化贡献不可忽略。

多极响应不仅影响分子的静电势分布,还影响其在外场中的取向行为、相互作用能力以及光学响应特性(图8

什么是“极化”?电子/离子极化分类及调控材料电荷的实用方法

8. 多极化示意图。DOI: 10.1007/s42114-022-00510-6

🏅 华算科技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

🎯500+博士团队护航,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5小时前
下一篇 4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