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本文华算科技旨在为相关研究者厘清过渡态”与“中间产物”这两个核心概念。通过对势能面、寿命稳定性及化学键三大维度的深度剖析,结合搜索结果提供的理论依据,系统阐述二者的本质区别,以期为深入理解化学反应机理提供清晰的理论支持。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从势能图上区分(最直观的方法)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中,反应进程势能图(或称反应坐标图)是区分过渡态(Transition State, TS)与中间产物(Intermediate)最直观、最根本的工具。势能图描绘了反应体系能量随反应坐标(即反应进行程度)变化的轨迹。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DOI10.1038/s41467-021-23339-x

 

过渡态(Transition State, TS)‍在势能图上表现为能量的局部最高点,即一个“能量峰”或“势垒”。它对应于反应物转化为产物过程中必须越过的能量最高的一个临界点。

这个点在数学上是一个“鞍点”(saddle point),即在反应坐标这个维度上是能量的极大值,而在其他所有垂直于反应坐标的维度(如分子的振动模式)上则是能量的极小值。每一个基元反应步骤都只包含一个过渡态。

因此,一个单步反应的势能图上只有一个能量峰,这个峰顶就是该反应的过渡态。过渡态的能量与反应物能量之差,即为该反应步骤的活化能

中间产物(Intermediate)则是在势能图上表现为一个局部的能量最低点,即一个位于两个过渡态之间的“能量谷”或“势阱”。中间产物是在一个多步反应中,前一步反应的产物,同时又是下一步反应的反应物。

它的能量低于其两侧的过渡态,但通常高于初始反应物和最终产物。因此,只有在多步反应中才会出现中间产物。一个反应机理如果包含N个中间产物,那么它至少会包含N+1个过渡态。

例如,在一个两步反应中,势能图会呈现出“峰峰”的形态,其中两个“峰”是两个不同的过渡态,而中间的“谷”就是中间产物。

从势能图上看,过渡态是能量的“山峰”,代表着能量的极大值点;而中间产物是能量的“山谷”,代表着能量的极小值点。这个几何特征上的根本差异,直接决定了它们在稳定性、寿命和化学本质上的所有其他区别。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从寿命和稳定性上区分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基于在势能图上的位置差异,过渡态和中间产物在寿命和稳定性上表现出天壤之别。

过渡态的寿命极度短暂,几乎是瞬时的。因为它处于能量的巅峰,体系在该状态下极不稳定,没有任何停留的趋势,会立刻向能量更低的状态(反应物或产物)转化。

其存在时间只有一个分子振动的周期,大约在飞秒(10-15秒)量级。由于其极端的瞬时性和不稳定性,过渡态是无法被直接观测、分离或捕获的。

我们对过渡态结构和性质的认知,主要依赖于理论计算(如量子化学计算)和间接的动力学实验证据来推断。一些资料甚至强调,将过渡态错误地理解为一种高能分子物种(即反应中间体)是需要极力避免的混淆。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DOI10.1038/s41586-023-06038-z

 

中间产物则完全不同。由于它处于一个能量势阱中,体系可以在此状态下存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检测的寿命。这个势阱的深度(即脱离该状态所需克服的能垒)决定了中间产物的稳定性和寿命

寿命可以从皮秒、纳秒到更长,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被分离和表征。例如,在有机化学中常见的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等都属于反应性中间体,它们虽然活泼,但可以通过低温光谱、质谱等现代物理化学手段被直接或间接地检测到,从而证实其存在并研究其结构和性质。

因此,稳定性是区分二者的一个关键实践标准:中间产物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尽管可能非常活泼的化学物种,拥有有限的寿命和相对的稳定性;而过渡态则是一个理论上存在的、能量最高的瞬时构型,不具备任何稳定性,寿命趋近于零。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DOI10.1038/s41586-023-06038-z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从化学键的角度区分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从微观的化学键本质来看,过渡态和中间产物也存在根本性差异。这一角度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它们在势能面和稳定性上会有如此显著的不同。使用具体的反应实例进行说明,能更好地阐明这一区别。

过渡态的本质是化学键正在断裂和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动态构型。在过渡态结构中,一些旧的化学键尚未完全断裂,而一些新的化学键也尚未完全形成。这些键被称为“部分键”,其键长、键角都处于一个非平衡的临界状态。

例如,在经典的SN2反应(如CH3Br+OHCH3OH+Br)中,其过渡态[HO···CH3···Br]是一个五配位的碳结构,其中C-Br键正在拉长和断裂,而C-O键正在缩短和形成。

这个构型本身不是一个稳定的分子,而是一个原子重排过程中的“快照”,代表了化学转化的临界点。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DOI10.1038/s41467-024-55795-6

 

中间产物则是一个具有确定化学结构和完全形成化学键的分子或离子。尽管它可能不稳定且具有高反应活性,但其内部的原子之间是通过完整的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等)连接的

SN1反应为例,叔丁基溴水解的第一步是生成一个碳正离子中间产物(CH3)3C+。这个碳正离子是一个真实的化学物种,其中心碳原子是sp²杂化的平面三角形结构,拥有三个完整的C-C σ键,只是碳原子上带有一个正电荷并存在一个空的p轨道。

这个结构是明确的,与它两侧的过渡态(一个是C-Br键断裂过程的过渡态,另一个是(CH3)3C+H2O结合过程的过渡态)在成键方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DOI10.1038/s41467-024-50945-2

 

总结来说,过渡态是键的“变化态”,描述的是成键与断键的动态过程;而中间产物是键的“完成态”,是一个结构确定、化学键完全形成的真实物种,只是它将继续参与后续的反应步骤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小结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的本质差异: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过渡态与中间产物是化学反应机理中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核心区别可归纳为三点:在势能图上,过渡态是能量峰,中间产物是能量谷;在寿命与稳定性上,过渡态是瞬时且无法分离的,中间产物则有有限寿命且可能被检测;在化学键本质上,过渡态是键在动态变化中的构型,而中间产物是键已完全形成的物种。

准确区分二者是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路径、速率和产物选择性的基石

 

🏅 华算科技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

🎯500+博士团队护航,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