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

01 

从名字入手:什么是 X 射线?什么是光电子能谱?

我们先拆开来看名字。

第一,X射线是什么?
X射线其实就是高能量的电磁波,能量比可见光要高很多。

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

它最早是伦琴在1895年发现的,所以当时叫“X”,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它是什么。X射线有个很重要的特征:它能穿透很多物质,还能和物质的内部电子发生相互作用。

第二,光电子能谱又是什么?
“光电子”指的是电子在吸收光子(这里的光子其实是X射线)之后被激发出来;“能谱”指的是我们去测量这些电子的能量分布。

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

那么,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你就能理解:
XPS就是用X射线去轰击材料表面,把里面的电子激发出来,然后测量这些电子的能量。

从这些电子的能量里,我们能反推出材料的元素组成、化学状态等等信息。

说白了,XPS就是一个“电子身份扫描仪”。它不是看原子长什么样,而是看原子里的电子能级分布。不同的元素有不同的电子能级,哪怕是同一种元素,

在不同化学环境里(比如碳-碳键和碳-氧键),电子能量也会不一样。

给大家科普一下,电子在空间里的不是单独漂浮,它一定要依附在某个原子或化学键的轨道上。轨道其实就是电子可能出现的位置分布,同时对应一个确定的能量。

不同化学环境(比如 C–CC–O)代表电子所处的“势能井”不一样

氧的电负性比碳大,意思是氧更容易把电子拉向自己。

在 C–O 键里,电子云会被氧更强烈地吸引,能量更低,处于“更深的井”里。

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

在 C–C 键里,两个碳的电负性差不多,电子分布比较均匀,能量相对较高。

换句话说,电子能量会受到“周围原子的拉扯力”影响。

所以,XPS不仅能告诉我们元素种类,还能告诉我们化学状态。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总结:
 EDS告诉你“这里有碳、氧、氮”,而XPS能进一步告诉你“这个碳是烷烃碳,还是羧基碳。


02 

进阶部分:电子的不同命运【干货,建议花点时间细读】

上面我们讲到 XPS它其实测量的只是被 X 光子直接打出来的那一部分电子,也就是 光电子。但真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当一个内层电子被打掉以后,原子内部还会经历一连串能量弥补。

这时候,电子可能会有两种“命运”:

  • 直接飞出来 → 光电子
    这是 XPS 的主角,能告诉我们结合能和化学状态。我们通常指的是 核心层电子,比如 C 1s、O 1s、N 1s、Si 2p 等,而不是最外层电子,主要是信号可区分度的问题

    价带电子(最外层电子)虽然也能被打出来,但信号比较复杂,峰型叠加,难以直接归属。

    内层电子能级是元素特征性的(例如碳的 1s 电子结合能大约 284.8 eV),因此可以直接作为“指纹”来判断元素组成。

    一句话总结:内层电子被打跑了

  • 触发另一个电子飞出来 → 俄歇电子
    当外层电子掉下来填补空位时,把能量传给另一颗电子,它就被踢出来了,这就是 俄歇电子

    打个比方:

    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

    • 孙悟空原来在二楼(L 层),突然发现一楼(K 层)空了个位置。

    • 他跳到一楼时,重力势能减少了(这就是能级差)。

      这多出来的“势能”不可能凭空消失,它会有两种形式释放掉:

①他要么能量以 特征 X 射线 的形式释放出来

②要么把能量“踢给另一个小伙伴”(发射龟波气功)把小伙伴打飞出去(俄歇电子)。

    • 发生哪种?这是一个 概率问题,取决于原子序数 Z

    • 轻元素(C、N、O…) → 辐射跃迁的几率很低,主要是以 俄歇过程结束。这就是为什么EDS检测轻元素灵敏度不高。

    • 重元素(Cu、Ag、Au…) → 发射 X 射线的几率大,俄歇过程相对弱一些。

      一句话总结:内层电子跑掉了,外层电子补进来需要释放能量,要不以X射线形式跑掉,要不拿这个能量去撞击别的电子,被撞走的电子就叫俄歇电子。

  • 拓展补充一个→二次电子

    入射的高能电子(比如电子显微镜里的电子束,几 keV ~ 上百 keV)撞进样品后,把样品原子里的 价层或浅层电子 给打出来的电子。

    这类能量很低,多用于显微成像。

    一句话总结,二次电子是外部能量撞击,这个过程只发生一次碰撞,价电子被击出后就是二次电子了,二次不是被撞了二次。XPS里也有二次电子,只不过不是我们关注的,它也能成像,但是分辨没有SEM电子束成像好。

在 XPS 的谱图里,其实经常能同时看到光电子峰和俄歇电子峰。为了专门研究这些俄歇电子,人们就发展出了一整套独立的分析方法,这就是 AES(俄歇电子能谱)

  • XPS → 看光电子,适合分析元素的化学态;

  • AES → 看俄歇电子,超表面敏感,适合分析极表层成分。

因此,在表面分析的世界里,XPS 和 AES 更像是“同根生的兄弟”,只不过选择了关注电子的不同命运。

总结一下关系

  • XPS → 测光电子(直接被 X 光打飞的电子),能看化学态。

  • AES → 测俄歇电子(内层空位能量转移踢出来的电子),能看元素成分。

  • EDS → 测特征 X 射线(内层电子空位被填补时释放的光子),能看元素成分。

  • SEM → 利用二次电子(入射电子撞飞的浅层电子)做表面成像

如果还有朋友不理解的话,请私聊我~


03

 检测时要注意什么?

XPS虽然好用,但也有局限。

  1. 检测深度很浅
    XPS的探测深度一般在 5–10 纳米左右,只能看到材料的“表皮”。如果你想知道材料的整体成分,那它帮不上忙。但这并不是缺点,反而是优势,因为很多性能问题就是发生在表面。

  2. 对轻元素特别敏感
    XPS对碳、氮、氧这些轻元素特别友好,而EDS在检测轻元素时往往不够准确。对于高分子这种碳氢为主的体系,XPS就显得更合适。

     结论:XPS 对轻元素不光能“看到”,还能看出“它处在什么化学环境里”。

     

  • 光电子能量(几百 eV ~ 上千 eV)远高于碳的低能 X 射线,不容易被空气或薄膜吸收。

  • 真空条件下收集 → 背景干扰小。

  • XPS原理:直接打出 核心层电子(比如 C 1s ~ 284.8 eV,O 1s ~ 531 eV)。

  • 这些光电子本来就是 轻元素的核心特征,不存在“几率太低”的问题。

  • 信号强、能量区分度高 → 可以清晰分辨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化学态(比如 C–C、C–O、C=O)。

    此外:

  • 样品要求较高
    XPS要求样品表面平整、干净。表面污染(比如灰尘、手汗)都会干扰结果。另外,光电子能量低,极易被空气分子散射或吸收,它需在真空中测量,所以样品不能太容易挥发。

  • XPS 检测的是 光电子,而这些电子能量不高(几百 eV ~ 上千 eV)。

  • 在固体里,电子的 非弹性平均自由程 很短(通常只有 1–3 nm),穿透深度顶多十几纳米。
     这意味着:

  • 任何表面污染层(灰尘、手汗里的油脂、空气中的碳氧污染)都会被“放大”,直接盖住真正的样品信息。

  • 所以 XPS 特别强调“干净、平整”。

     

  • 不能检测氢和氦
    这是XPS的硬伤,因为氢和氦的电子束缚能太小,X射线激发后飞得太快,测不到。也就是说,高分子里的氢,你在XPS里是看不到的。

总结一下:
 XPS是“表面专家”,能看轻元素、能分辨化学状态,但它对氢、氦无能为力,只能看材料表面。


04

 总结:什么时候用 XPS?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XPS已经有个清晰的认识了。最后我再帮大家梳理一下:

  • 想知道表面有哪些元素? → 用XPS。

  • 想知道这些元素是什么化学状态? → 必须用XPS。

  • 想验证表面处理是否有效? → 用XPS。

  • 想分析粘接、涂层失效? → 用XPS。

  • 想知道材料整体成分? → 别用XPS,用EDS或其他方法。

一句话总结:
 XPS是表面化学状态的利器,EDS是整体成分的快照。

如果你是做高分子、涂层、界面粘接相关的研究,XPS绝对是你绕不开的工具。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Polymer 侦探社

原文标题:《终于有人说清楚 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TIb9SMU1id9AO_RikRcZQ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上一篇 7小时前
下一篇 4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