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技术在地质科学各领域及采矿行业中均有着广泛应用。该技术虽最初以岩石变形研究为核心应用方向,旨在为地质构造学与构造地质学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但当前其应用范畴已显著拓展。EBSD技术在陨石研究领域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不同类型陨石样品的复杂微观结构进行系统性表征分析,为科研人员精准解析陨石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及物质状态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列举了EBSD技术在地质科学及采矿领域的若干典型应用场景。
EBSD应用场景
● 精准判定构造岩的变形机制,为解析区域构造演化提供基础依据

图1 层状构造岩的EBSD结果。用于研究构造岩晶粒信息及晶界取向(DOI:10.1016/j.tecto.2012.01.009)
● 通过识别关键变质矿物组合与赋存状态,系统重构地质体经历的压力 – 温度演化路径
● 依托精细化的晶粒粒度统计与分析,反演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构造应力场特征
●对火成岩形成过程中的岩浆流动方向、速率等动态过程开展定量测量

图2 河谷岩石样本的EBSD结果。样品中的主要相为辉长岩与橄榄辉长岩,并对晶粒尺寸进行统计,判断其蚀变原因
(DOI:10.1029/2020jb019573)
●明确沉积岩中矿物的次生过度生长机制,并评估该过程对储集层岩石孔隙结构、渗透性等物性的影响

图3 不同深度的沉积岩的EBSD结果。不同样品的相分布图的不同反映其生长时期的环境条件的差异
(DOI:10.3390/min13111388)
●系统表征砂矿矿床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分析沉积搬运作用对矿床规模、品位分布的影响
●对陨石的微观构造进行多维度精细化分析,为还原其形成环境与演化历程提供关键支撑
●对化石的微观结构、成分分布进行高精度表征,助力古生物演化与古环境重建研究

图4 生物化石的EBSD结果。通过对生物化石体内晶体学信息进行分析,区分钙质生物矿化过程
(DOI:10.3389/feart.2018.00016)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中材新材料
原文标题:《一文读懂 EBSD 技术在地质科学及采矿领域的微观表征应用》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dvgaN1EPAKteiwUqZTTiw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