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位点是什么?定义、分类及在催化/环境/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详解

吸附位点是化学、材料科学和催化反应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决定了分子在表面的吸附行为,还直接影响了催化反应的效率、选择性和稳定性。
吸附位点的种类、结构和性质在不同材料体系中表现出显著差异,因此,深入研究吸附位点的特征及其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对于开发高效催化剂、传感器、环境净化材料等具有重要意义。

吸附位点的定义与分类

吸附位点是指分子或原子在固体表面(如金属、氧化物、碳材料等)上能够稳定存在的位置。根据其几何结构和电子环境的不同,吸附位点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包括:
顶位(Atop) :吸附物位于单个表面原子的正上方,是最常见的吸附位点之一。例如,在Au(111)表面,CO分子可以吸附在顶位上。
桥位(Bridge) :吸附物位于两个相邻表面原子之间,形成一个线性或近线性的结构。例如,在Pt3Ti(111)表面,CO分子可以吸附在桥位上。
空穴(Hollow) :吸附物位于三个或更多表面原子的中心,形成一个空腔结构。空穴位点又可以进一步分为Fcc(面心立方)位和Hcp(六方密堆积)位。例如,在Au(111)表面,CO分子可以吸附在hollow位上。
三重吸附位(3-fold site) :位于三个相邻原子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空隙。这种位点常见于金属表面的特定晶格结构中。
吸附位点是什么?定义、分类及在催化/环境/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详解
四重吸附位(4-fold site) :位于四个相邻原子之间,形成一个正方形的空隙。这种位点在某些金属或合金表面较为常见。
桥位(2-fold site) :位于两个相邻原子之间,形成一个线性的空隙。这种位点在金属表面的边缘或缺陷处较为常见。
这些吸附位点的结构差异导致了它们对不同分子的吸附能力、吸附能和吸附行为的不同。例如,在Au(111)表面,CO分子在不同吸附位点上的吸附能差异较大,某些位点的吸附能较高,而其他位点的吸附能较低。

吸附位点的结构特征电子性质

吸附位点的结构特征不仅决定了其几何形状,还影响了其电子性质。例如,在金属表面,吸附位点的电子结构会受到周围原子的电荷分布和成键状态的影响。
在Au(111)表面,CO分子在顶位、桥位和空穴位上的吸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CO分子在顶位上的吸附能较低,而在桥位和空穴位上的吸附能较高。这种差异可能与CO分子与表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有关。
吸附位点是什么?定义、分类及在催化/环境/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详解
在某些情况下,吸附位点的电子结构还可以通过引入其他元素或基团进行调控。例如,在Pt基双金属/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中,通过在碳纳米纤维表面生长双金属纳米颗粒(如Pt-Cu),可以增加碳纳米纤维表面的活性吸附位点,并促进Pt与碳纳米纤维之间的电子转移,从而提高氢气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此外,吸附位点的电子结构还可以通过引入缺陷或掺杂来调控。例如,在石墨烯支持的钴簇上,CO分子主要吸附在边缘/顶部和桥/空穴位点上,而这些位点的电子结构对CO的吸附行为有显著影响。

吸附位点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

吸附位点在催化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催化反应通常发生在催化剂表面的特定吸附位点上,因此,吸附位点的性质直接影响了催化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
在ZnCr2O4@ZnOx催化剂中,ZnCr2O4表面和ZnOx/ZnCr2O4界面提供了二氧化碳吸附位点,而单分散ZnOx盖层则提供了氢气的均裂活化位点并形成稳定的Zn–H物种。这种双位点设计有效解决了二氧化碳强吸附抑制氢气活化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催化加氢反应的效率。
吸附位点是什么?定义、分类及在催化/环境/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详解
在光催化CO₂还原领域,单原子催化剂的设计也依赖于对吸附位点的精确控制。例如,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毕迎普团队通过将Co单原子锚定在BiOCl纳米片上,揭示了单原子Co与相邻Bi位点在光催化CO₂还原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机制。
Co单原子通过从相邻Bi位点吸引电子,成为CO₂分子吸附/活化的高效活性位点,而缺电子的Bi位点则有效增强H₂O分子吸附。这种设计显著提高了BiOCl纳米片的光生电荷分离效率,并促进了CO₂的高效还原。

吸附位点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吸附位点在环境治理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地下水砷污染的治理中,碳酸根离子(HCO₃⁻)会竞争矿物表面的吸附位点,从而影响砷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碳酸根可能占据水铁矿全部吸附位点的70%,明显减少了砷在水铁矿上的吸附。这一机制被认为是地下水砷污染的一个重要机制。
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吸附位点的性质同样起着关键作用。例如,玉米芯水热碳@聚多巴胺复合材料通过引入丰富的羟基、羧基、儿茶酚基、醌和氨基等活性基团,提供了更多的金属离子吸附位点,从而对Cu²⁺具有优异的吸附能力。

吸附位点的表征方法

吸附位点的表征是研究其结构和性质的关键步骤。常用的表征方法包括: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用于分析表面元素的化学状态和吸附位点的电子结构。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用于观察表面原子的排列和吸附分子的位置。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用于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吸附位点的分布。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通过计算吸附分子在不同位点上的吸附能和电子结构,预测最优吸附位点。
CO₂-TPD(程序升温脱附) :用于研究吸附剂的碱性位点和吸附性能。
例如,在Au(111)表面CO吸附位点的研究中,通过DFT计算可以确定CO分子在不同吸附位点上的吸附能,并优化其吸附结构。

吸附位点的调控策略

吸附位点的调控是提高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常见的调控策略包括:
表面改性通过引入特定的化学基团或元素,改变表面的电子结构和吸附位点的性质。例如,在Pt基双金属/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中,通过引入Pt-Cu双金属纳米颗粒,增加了碳纳米纤维表面的活性吸附位点。
缺陷工程通过引入表面缺陷或晶格缺陷,创造新的吸附位点或改变现有吸附位点的性质。例如,在石墨烯支持的钴簇上,边缘/顶部和桥/空穴位点是主要的吸附位点。
界面调控通过构建异质界面,调控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吸附位点的性质。例如,在ZnCr2O4@ZnOx催化剂中,ZnOx/ZnCr2O4界面提供了二氧化碳吸附位点。
电子调控通过调控吸附位点的电子结构,影响其对特定分子的吸附能力。例如,在Co单原子锚定的BiOCl纳米片中,Co单原子通过从相邻Bi位点吸引电子,成为CO₂分子吸附/活化的高效活性位点。

吸附位点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吸附位点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重要应用。例如,在细胞色素c的直接电化学研究中,羟基磷灰石修饰玻碳电极表面的多吸附位点特征促进了细胞色素c的电化学行为。
在骨修复材料中,羟基磷灰石(HA)具有丰富的吸附位点,能够与骨形成蛋白(BMP)结合,从而促进骨组织的再生。
【做计算 找华算】
🏅 华算科技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
🎯500+博士团队护航,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