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章中华算科技深入解析了Jahn-Teller效应及其核心机制,区分了经典的Jahn-Teller效应(源于真实简并)与Pseudo-Jahn-Teller效应(源于近简并能级耦合),并解释了静态(永久畸变)与动态(快速涨落)畸变的成因与观测条件,为读者深入掌握固体物理、材料化学和配位化学的核心概念提供关键基础。
PART 01
什么是Jahn-Teller效应
Jahn–Teller效应指的是在高对称配位场中,当中心离子存在轨道简并电子基态时,体系受电子–晶格耦合驱动而自发降低对称、发生几何畸变以降低总能量的现象。
畸变幅度由耦合强度与晶格刚性共同决定,导致键长、键角及配位多面体形貌的系统性偏离,并伴随能级分裂、自旋–轨道重排及电子输运性质的可预测调控。该效应既可表现为静态结构相变,也可在热激发或外场扰动下呈现动态行为。
最常见的Jahn-Teller畸变类型是四方畸变,常见于八面体配合物,表现为分子沿某一主轴伸长或压缩。三角Jahn-Teller畸变则沿三重轴发生,通常出现在具有三角形或四面体配位的体系中。本文以八面体双金属化合物中的四方Jahn-Teller畸变为例展开描述。
电子简并
Jahn-Teller效应源于电子简并态,通过引发几何畸变和对称性破坏来使体系趋于稳定。电子简并指在Jahn–Teller框架下,过渡金属中心具有多个等价电子态且能量重合的情形。
该简并使得体系电子能量对晶格微小畸变极为敏感,一旦对称性被破坏,电子能级即发生分裂并同时降低体系总能量,驱动局域结构沿特定模式发生静态或动态形变,从而解除简并并达到新的稳定构型,本质为电子态与晶格位移之间的线性耦合。
例如,在八面体金属配合物中,中心金属离子的d轨道因周围配体产生的静电场而发生分裂。这种分裂产生两组能量不同的轨道。Jahn-Teller 效应出现在电子组态导致简并态的分子或离子中,典型例子是d轨道部分填充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图1)。

图1. 处于简并态且发生Jahn-Teller畸变的电子构型以黑色标示。DOI: 10.1016/j.molstruc.2024.139840。
几何畸变
几何畸变源于对称配位场中电子简并与晶格振动模式之间的线性耦合:当中心离子的轨道简并度不为零时,体系总能量对局域结构坐标的一阶导数不为零,导致晶格沿具有非零耦合系数的振动模方向发生对称性降低的静位移,从而将简并能级分裂并降低体系能量。
该畸变幅度由电子–晶格耦合强度与晶格刚性共同决定,表现为键长、键角及配位多面体形貌的偏离,从而形成一个新的、非简并的基态(图2)。并可划分为拉伸型、压缩型或弯曲型等低对称构型,其平衡坐标对应于Born-Oppenheimer能面的极小值,且在外场、温度或电荷输运条件下可呈现动态可逆行为。
典型的Jahn-Teller畸变通常出现在八面体场中的高自旋d4、低自旋d7以及d9构型中,因为这些构型的eg轨道被不对称占据。由于eg轨道沿坐标轴方向直接指向配体,畸变可带来显著的能量稳定化。
相反,当t2g轨道被不均匀占据时,Jahn-Teller效应较弱,因为这些轨道并不直接朝向配体,能量稳定化较小。同样地,四面体配合物因配体与轨道方向不直接对应,畸变带来的稳定化很小,故几乎观察不到Jahn-Teller畸变。

图2. 具有简并电子态的八面体分子发生Jahn-Teller畸变时形成的非简并基态的几何构型。DOI: 10.1039/c2cs35253b。
对称性破缺
对称性破缺发生于具有轨道简并的电子基态,在高对称晶格环境中,因电子与晶格振动的一阶线性相互作用项不为零,体系能量相对于对称操作不再保持极小值,从而自发选择低对称度的晶格构型,使原本简并的能级发生分裂并降低体系总能量。
该过程遵循维数与对称不变量的匹配规则,破缺方向由主导耦合系数决定,并在有限温度或外扰下通过振动模的动态平均恢复高对称相,形成静态–动态对称性交叉。
Jahn-Teller效应引起的畸变会打破分子或离子的对称性。例如,八面体配合物可能畸变为四方或更低对称性的结构(图3)。

图3. 八面体配合物存在的两种典型的Jahn-Teller畸变。DOI: 10.1039/c2cs35253b。
稳定化
稳定化是指高对称晶格中因轨道简并诱发的对称性破缺,使体系通过自发的将简并能级分裂并降低总能量。该过程由电子–晶格耦合强度与弹性势能的竞争决定,所获得的能量增益即为Jahn-Teller稳定化能,其大小随耦合系数增大而升高,且随晶格刚度增加而减小。
在有限温度或外场扰动下,振动模的动态平均可导致对称性恢复,形成静态与动态稳定化之间的过渡态,进而决定材料的结构相变、电子输运性质及催化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演化。
Jahn-Teller效应的主要驱动力来自消除简并度所带来的体系稳定化。畸变后体系获得的稳定化能大于畸变本身所需的能量代价。
PART 02
Pseudo-Jahn-Teller效应
Pseudo-Jahn–Teller效应指原本非简并但能量接近的两个电子态,在振动耦合作用下通过二阶微扰产生有效简并,从而驱动晶格沿特定方式发生对称性破缺的低对称畸变。
与真正的雅恩–泰勒畸变不同,这些化合物即使在未畸变的状态下也不会表现出d轨道的简并性。其畸变幅度远小于经典Jahn-Teller情形,但足以调控能隙、极化率及电子输运性质,并可在温度或外场扰动下呈现可逆或动态行为。
例如,在前面的八面体(Oℎ)几何结构的六配位化合物,其中所有6个配体完全相同且均匀分布在三个分子轴上。
许多其他配合物,例如cis-或trans-[MX2L4],其配体不完全相同,通常会在几乎等效的分子轴中表现出结构伸长(图4)。

图4.配合物中的Pseudo-Jahn–Teller畸变。DOI: 10.1039/b309242a。
此类双金属配合物呈现出扭曲的八面体配位球。三苯吡啶主链中的角应变导致外部氮供体被拉离赤道平面,从而形成D2d对称结构(图5)。具有这种对称性的配合物容易出现Pseudo-Jahn-Teller畸变。

图5. 双金属配合物的结构。DOI: 10.1021/acs.inorgchem.5b01157。
PART 03
静态和动态Jahn–Teller效应
Jahn-Teller效应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静态和动态。静态 Jahn-Teller 畸变是指体系由于电子简并度被消除而发生永久性的结构畸变。这导致体系达到一个新的、能量上更有利的平衡几何构型,并且体系会一直停留在这个畸变后的几何构型中。
静态Jahn-Teller畸变是一种永久性的畸变,通常在低温条件下被观察到,因为在这些温度下,热能量不足以克服不同畸变态之间的能量势垒。静态畸变通常可以直接通过诸如X射线晶体学或振动光谱学等技术被观察到。

图6. 在295 K下,[CuCl6]4-离子的晶体结构。DOI: 10.1039/c2cs35253b。
动态Jahn-Teller畸变则出现在体系因热能而在不同畸变几何构型之间来回涨落的情形中,时间平均后这些畸变被抵消。体系不会固定于某一特定的畸变结构,而是不断探测多种构型(图6)。
因此,动态Jahn-Teller畸变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若干几何构型之间波动,导致时间平均后的结构保持较高的对称性。这类动态畸变通常在较高温度下被观察到,此时热能足以使体系迅速在不同畸变态之间切换。
PART 04
总结
Jahn-Teller效应揭示了高对称性体系中,中心离子(如过渡金属)的轨道简并电子基态会通过自发的几何畸变(如八面体变四方体)来降低对称性、解除简并,从而获得能量上更有利的基态。这种畸变由电子–晶格耦合驱动,可表现为静态(低温永久畸变)或动态(高温快速涨落)行为,并深刻影响材料的电子结构、磁性和输运性质。
其衍生现象赝Jahn-Teller效应则源于近简并能级的振动耦合。理解并操控这一效应,对未来设计新型量子材料(如高温超导体)、高效催化剂和智能响应材料具有关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