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催化顶刊必有同步辐射?

说明:本文华算科技介绍了同步辐射技术在催化领域的六大应用,涵盖催化剂结构解析、动态监测、光催化性能优化、单原子配位调控、纳米成像及多体效应解析。读者可系统学习同步辐射技术的前沿应用,了解其在催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最新进展。
01
同步辐射简介

在现代催化研究的前沿领域,同步辐射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科学家们深入探索催化奥秘的强大工具。

当电子在环形加速器中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偏转时,会沿切线方向释放出一种特殊的电磁辐射——同步辐射光。这种光具有诸多独特的性质,使其在催化研究中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

同步辐射光的亮度极高,其强度是普通X射线源的千万倍以上。这一特性使得它能够实现对微量样品(微克级甚至纳克级)的高精度检测,即使是催化剂表面原子级别的细微结构变化,也难以逃脱它的法眼

同时,同步辐射光具有良好的时间分辨能力,能够实现毫秒级甚至更快的动态过程监测,这对于研究催化反应中瞬息万变的实时结构演变过程至关重要。

此外,其波长范围覆盖红外、可见光、紫外、X射线直至γ射线,科学家们可以根据研究需求,选择合适波长的光来探究催化剂的不同性质。

正是这些优异的特性,让同步辐射在催化研究领域大显身手,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在催化领域的六大关键应用。

为什么催化顶刊必有同步辐射?

1:同步辐射光源装置的示意图

02
XAFS揭示催化剂微观结构

同步辐射技术中的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是研究催化剂微观结构的核心工具。通过分析吸收边附近的振荡信号,EXAFS可精确测定原子的局域配位环境、键长和键角。

例如,研究锑对钯基催化剂的影响时,EXAFS揭示了原子相互作用导致的电子转移和结构变化。

此外,XANES(近边X射线吸收结构)可直接表征元素的氧化态和配位环境,如在电催化中确定的Pt氧化态和配位环境。这些技术为催化剂设计提供了原子级精度的结构信息。

文献解析:图中同步辐射技术主要通过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等手段,研究了引入不同亲氧金属原子(如InZn等)的PtRu纳米线(i-M-PR)的电子结构和配位结构。

发现Pti-M-PR中主要以金属态存在,其L3XANES光谱与Pt箔特征相似,EXAFS光谱显示存在Pt-PtRu/In)配位;Rui-In-PR中呈氧化态,KXANES光谱和EXAFS光谱证实存在Ru-O配位,且引入InRu-O键长增大,形成Ru-O-In结构。

引入In会导致晶格畸变和晶格间距增大,与XRD峰位移动结果一致;此外,MnFeCo等其他亲氧金属原子也能通过该策略引入PtRu纳米线,且保留一维纳米线形貌,表明该方法具有普适性。

为什么催化顶刊必有同步辐射?

2:(ei-In-PRPt L3XANES光谱,(fi-In-PRPt L3FT-EXAFS光谱,(gi-In-PRRuKXANES光谱,以及(hi-In-PRRuKFT-EXAFS光谱。i-M-PRL3边的(iPtXANES光谱和(jFT-EXAFS光谱。

DOI10.1038/s41467-024-45369-x

03
原位同步辐射观察催化过程

原位同步辐射技术允许在反应条件下实时监测催化剂的结构演变。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韦世强团队借助原位XAFS实验技术从原子级别表征了Ir单原子催化剂在电催化析氧反应过程中的真实活性结构及其动态演变。

这种技术弥补了传统非原位表征的局限性,为理解催化反应机理提供了关键数据。

文献解析:原位XANES表征结果如图所示,在反应电位驱动下电子从Ir位点向周围配位原子转移,金属Ir的电子空位增加。

图中的EXAFS图谱显示,在预催化阶段的1.25 V电位下,非金属配位壳层(Ir-N/O)的峰值强度与非原位状态相比有所增强。相应的XAFS拟合分析显示,除了初始的Ir-N4构型外,Ir位点上出现一个与氧吸附有关的Ir-O键(图c)。

当电位升高到1.351.45 V时,Ir-N/O配位峰的强度进一步增强,扩展边中相应的峰位置出现偏移,这可能与吸附在单位点上的羟基进一步演化形成的*OOH中间体有关。该原位表征深入解析了O-hetero-Ir-N₄单原子活性位点在催化OER的动态作用过程。

为什么催化顶刊必有同步辐射?

3:原位XAFS测量。(a)在OER过程中,于不同施加电位(从1.25伏至1.45伏)下记录了AD-HN-Ir电催化剂的Ir L3边的原位XANES光谱。(b)相应的加权傅里叶变换(FT)光谱。(c)在Ir L3边记录的拟合曲线,以及(d)在1.251.351.45伏时AD-HN-Ir电催化剂的OER机制图。C,黑色;N₁,皇家蓝色;N₂,靛蓝;O,红色;H,绿色;Ir,紫色。

DOI10.1038/s41467-021-26416-3

04
研究光催化材料

同步辐射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聚焦于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光催化性能的关联。例如,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学技术,研究人员设计了原子级分散的钴基催化剂,利用氮化碳的空间限域效应显著提高了光生载流子寿命和可见光吸收效率。

此外,软X射线吸收光谱(sXAS)和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NEXAFS)被用于分析新型碳氮化物的光催化性能。

文献解析:图中通过激发发射矩阵光谱(EEMS)测量,可以确定材料中元素的存在。例如,CNEEMS光谱在约285 eV399 eV530 eV处分别显示出CK边、NK边和OK边的荧光带。

MC中,OK边强度相对CN更高,这表明MC中桥接位点的氧掺杂量有所增加。而在装饰铱单原子后的MCIrSA中,各元素的K边峰依然存在,但OK边峰强度有所降低,这可能是由于表面吸附氧功能团的减少所致。

进一步通过近边X射线吸收光谱(NEXAFS)分析CNK边,发现CNMC的基本碳氮化物结构相似,且未检测到N-C=N功能团的明显变化。

OKNEXAFS光谱显示,CNMCMCIrSA531.8 eV534.6 eV处有主要的π*共振峰,这些峰源于残留含氧功能团的贡献。

此外,未观察到额外的桥接氧峰,这表明氧掺杂浓度较低且电子环境相似。这些结果为材料的结构和组成分析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详细信息。

为什么催化顶刊必有同步辐射?

4aCN的激发发射矩阵光谱(EEMS)图。(bMC的激发发射矩阵光谱(EEMS)图cMCIrSA的激发发射矩阵光谱(EEMS)图。(dC K边。(eN K边。CNMCCNIrSAMCIrSANEXAFS光谱,显示π*σ*跃迁。(fCNMCMCIrSAO KNEXAFS光谱。

DOI10.1038/s41467-025-57999-w

05
研究单原子配位环境

单原子催化剂因其高原子利用率和优异性能成为研究热点。同步辐射技术通过精确调控单原子的配位环境,实现了催化性能的优化。例如,研究单原子铜催化剂(Cu-SA/SNC)的化学状态与原子配位环境,以揭示其氧还原反应(ORR)活性的起源。

文献解析:图中C KXANES显示Cu-SA/SNC287.2 eV处的峰更尖锐,表明C-N-Cu键结合更强;N KXANES揭示吡啶型N比例因硫修饰略有增加;Cu LXANES显示Cu的平均氧化态介于CuPcCuS之间,说明其价态特征。

EXAFS和小波变换(WT-EXAFS)分析表明,Cu原子以孤立的Cu-N4构型存在(无Cu-CuCu-S键),Cu-N键长为1.95 Å,形成Cu-N4-C8S2的原子界面结构;对比Cu-SA/NC发现,硫修饰使Cu-N键长缩短,证实硫对配位环境的调控作用。

这些结果结合DFT计算,表明Cu与碳载体在原子界面的强协同作用通过调整中间体吸附自由能提升了ORR活性,为催化剂设计提供了结构依据。

为什么催化顶刊必有同步辐射?

5:铜-SA/SNC的化学状态和原子配位环境。(a)铜的K边和(b)氮的KXANES光谱,分别对应铜-SA/SNC和铜-SA/NC。(c)铜-SA/SNCS LXANES光谱。(d)铜-SA/SNC、铜Pc和铜S的铜LXANES光谱。(e)铜-SA/SNC的原位FT k3加权铜KEXAFS光谱以及参考谱。(f)铜-SA/SNC、铜箔和铜PcWT-EXAFS图谱,分别对应。(g)铜-SA/SNC在铜K边的FT-EXAFS拟合曲线(FT范围:2.0 – 12.0 Å-1,拟合范围:0.5 – 2.0 Å);插图是铜-SA/SNCk空间EXAFS拟合曲线。(h)铜-SA/SNC的界面示意图。

DOI10.1039/c9ee02974e

06
催化固体成像

同步辐射技术结合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镜(STXM)和X射线吸收光谱(XAS),实现了催化固体的纳米尺度化学成像。

例如,通过STXM-XAS技术,对RuO₂纳米层包覆的多壁碳纳米管(RuO2/MWCNTs)进行化学成像,以分析催化剂与载体的界面相互作用及各组分的分布特征。

图中STXM化学图显示RuO₂MWCNTs上的包覆不均匀,而终端氧基团几乎覆盖整个MWCNT表面;C KXANES光谱表明MWCNTs的石墨骨架在包覆RuO2后保持完整,确保了材料的导电性;

C Kπ*跃迁出现0.3 eV红移且强度降低,结合O K边显示的Op电子耗尽,证实RuO2MWCNTs之间存在电荷转移,形成了强化学键,且C的化学环境比COOH官能团更易被氧化。

这些结果为理解该材料的化学性质及功能设计提供了关键insight,表明STXM-XAS是研究催化剂载体界面作用的有效手段。

为什么催化顶刊必有同步辐射?

6:(aTEM(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以及(b)至(f)处的STXM(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化学成像)化学图谱:(bRuO2(氧化钌)和(cMWCNTs(多壁碳纳米管),灰度值表示纳米米级厚度;(dMWCNTs表面的含氧官能团,灰度值与表面氧化程度成正比(在RuO2涂层之前为1,氧化程度越高,强度越大);(e)、(f)分别显示三种或两种成分的彩色复合图谱(绿色:RuO2,蓝色:MWCNT,红色:MWCNT表面的含氧基团)。各成分图谱在每个颜色通道中分别在0255之间进行重新缩放。

DOI10.1039/c0cs00089b

07
多体效应精细结构解析

同步辐射的高单色性和强度使其能够解析固体中的多体效应。例如,通过同步辐射研究碱卤晶体的激子谱,可获得价带能级的自旋轨道劈裂信息。在催化领域,这一技术可用于分析催化剂中复杂的电子空穴相互作用,为设计高效催化剂提供理论支持。

文献解析:从ΔXANES光谱分析可知,随着施加电位从+0.5 V降至-0.07 VPt的平均价态从1.89降至1.12,接近零价,d带空穴数减少,表明PtN-C载体的相互作用减弱,电子转移减少。

EXAFS结果显示,Pt-C/N的配位数从4逐渐降至2+0.15V时出现Pt-O配位(归因于水分子吸附),-0.07V时仅保留2Pt-C/N配位,说明Pt原子从载体上部分脱离,形成低配位环境;结合DFT计算,这种低配位、近自由态的Pt位点具有更优的H*吸附能和水分子吸附能,是高HER活性的关键原因。这些结果揭示了单原子Pt在反应中的动态结构演变与其催化性能的关联。

为什么催化顶刊必有同步辐射?

7:原位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和差分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ΔXANES)表征。(a)由ΔXANES光谱拟合得到的平均形式d带空穴数和(b)铂的氧化态,与Pt1-C3N1Pt1-C2N2Pt1-C1N3模型计算得到的铂氧化态一同展示。Pt1-C3N1的氧化态与脱位样品的氧化态最为接近。(ck2加权傅里叶变换(FT)光谱。(d)脱位、+0.15 V-0.07 V条件下EXAFS光谱的第一壳层拟合。

DOI10.1038/s41467-020-14848-2

本文综述了同步辐射技术在催化领域的六大关键应用,包括XAFS揭示催化剂微观结构、原位同步辐射观察催化过程、研究光催化材料、单原子配位环境调控、催化固体成像以及多体效应精细结构解析。

这些应用通过高精度检测和动态监测,为催化剂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未来,同步辐射技术有望在更多新型催化剂的开发中发挥关键作用,进一步推动催化科学的发展。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21小时前
下一篇 20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