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华算科技介绍同步辐射的定义、“三高一广” 优势及XAS技术原理,点明其解决催化研究痛点的关键作用;以单原子催化剂为例,剖析同步辐射(XAFS)确认初始结构、捕捉活性位点动态演变的过程;阐述其与电镜、FTIR、DFT 等协同验证。
同步辐射光源为单原子位点(SAS)催化研究提供了“原子–电子–时间”三维解析能力。
得益于超高亮度和30 fs–100 ps的脉冲时间结构,operando XAFS可在真实电化学工况(1.0M KOH,−0.1~+0.8Vvs.RHE)下实现≤0.1 eV的能量分辨与≤10-4的相对吸收检测限,直接捕获孤立金属中心的氧化态漂移和配位数变化。
相比常规实验室X射线源,同步辐射将样品采集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秒级甚至毫秒级,使得单次CV循环即可获取完整XANES/EXAFS数据集,为在原子尺度上建立“结构–活性”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时视角。
XAFS光谱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极具价值的定量结构检测手段。其原理是当具有一定能量的入射X射线光子被中心原子吸收时,会激发产生一个向外传播的内层光电子波。
这个波在与周围原子发生散射并返回中心原子的过程中,与入射X射线光子产生干涉,进而在X射线吸收系数中形成振荡结构,这就是XAFS现象的根源。
XAFS光谱分为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两个主要区域。
XANES区域从吸收边到其上方30 – 50电子伏特,主要反映电子结构和化学环境信息;而EXAFS区域从吸收边上方30 – 50电子伏特到1000电子伏特或更高,主要受光电子单次散射过程影响,能够提供关于中心原子周围键长、配位数和结构无序度的丰富结构信息。
通过傅里叶变换EXAFS(FT-EXAFS)分析,可以直接在R空间中分离中心原子周围不同壳层的贡献;小波变换EXAFS(WT-EXAFS)结果则能在R空间和k空间中同时区分每个单次/散射路径的贡献。
为了收集高质量的XAFS数据,必须综合考虑X射线源、探测器和检测模式以及样品制备等多方面因素。
原位XAFS技术就像是一个高精度的“显微镜”,能够深入催化剂的原子和电子结构内部。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实时观察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深入理解,不仅能优化现有催化剂的性能,还能为设计和制备新型催化剂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与常规实验室X射线管相比,同步辐射的优势可以用“三高一广”来概括:
高亮度:同步辐射的亮度是太阳的1012-1016倍,能探测到材料中极微量的成分(比如单原子催化剂中仅0.3 wt%的钴);
高准直性:光束的发散度极小,可聚焦到纳米甚至原子尺度;
高偏振性:电磁波的振动方向高度一致,能区分材料中不同化学键的取向;
波长范围广:从远红外到硬X射线全覆盖,不同波长的光可“各司其职”——比如软X射线用于分析电子结构,硬X射线用于探测原子配位环境。
正是这些优势,让同步辐射能够在原位/operando条件(即催化剂工作的真实反应状态)下,实时追踪材料的原子结构、电子态变化,而这恰恰是传统表征技术(如常规X射线衍射、电镜)难以实现的。
在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活性位点”是决定反应效率的核心。但这些活性位点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让研究变得异常困难:
动态变化:催化剂在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结构可能完全不同(比如论文中提到的“催化剂重构”),静态表征(如exsitu电镜)无法捕捉实时状态;
原子级分散:单原子催化剂中,金属原子以孤立形式存在,常规技术难以确定其配位环境(比如是与N结合,还是与O结合);
电子态敏感:金属原子的氧化态(如Co²+、Co³+)直接影响催化活性,但普通表征无法精准测量反应过程中的价态变化。
而同步辐射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些“痛点”。特别是X射线吸收光谱(XAS)技术(包括XANES和EXAFS两个部分),更是成为催化研究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前者用于分析电子结构(氧化态),后者用于探测原子配位环境(配位数、键长)。
图展示了原位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测量的电化学装置示意图,其中包括工作电极(WE)、对电极(CE)、参比电极(RE)等电极构成,以及X射线照射和荧光信号收集路径。这一装置实现了在实际工作电位下的同步XAFS测量,确保可探测活性位点的结构演变。(DOI:10.1038/s41929-018-0203-5)

原位XAFS:揭示Co1/PCN催化剂在HER过程中的结构与氧化态演化
通过原位装置测试Co K-edgeXAS,系统追踪了Co1/PCN在碱性HER过程中的电子与配位动态。
图a显示,随极化电位从开路(OCP)降至–0.10V,吸收边能量持续升高,相对于ex-situ样品共漂移≈+1.8 eV;与CoO、Co3O4和CoOOH标样对比,对应的平均氧化态由+2.02(ex-situ)升至+2.20(OCP)并在–0.04V达到+2.40(图c)。
差谱(图b)进一步证实边前–边后特征强度变化源于Co 3d空轨道增加而非背景漂移。
EXAFS傅里叶变换(图d)揭示主峰位置从1.63Å(Co–N)缩短至1.56Å,同时出现Co–O散射贡献,表明OH⁻或H2O在单原子Co位点吸附并诱导形成高价Coδ+(2活性中心,为碱性HER提供关键电子结构基础。

EXAFS一壳层拟合(图a)显示:exsitu样品为典型Co–N4构型(CN=4,RCo–N=2.01 Å);开路条件下,一条Co–N键被Co–O取代,形成Co1–N2–O1(CN=3,RCo–N=2.01 Å,RCo–O=2.08 Å),表明OH⁻开始化学吸附;
当电位降至−0.04V时,配位层进一步调整为Co1–N2–O2(CN=4,RCo–N=2.01 Å,RCo–O=1.98 Å),其中新增O原子源自H2O分子,对应HO–Co1–N2与H2O–(HO–Co1–N2)共吸附的高价态结构,该构型即碱性HER的活性中心。k³χ(k)振荡拟合(图b)与实验曲线高度重合(R因子),验证了上述模型的可靠性。
FTIR(图c)在3000–3500cm-1处仅于Co1/PCN/Open-circuit出现显著增宽峰,归属为Co–H伸缩振动,排除物理吸附H2O干扰。
Co L2,3-edges XAS(图d,TEY模式)中,开路状态L3峰强度增加并蓝移0.2 eV,定量证实Co 3d空轨道增多、氧化态升高,与XANES结果自洽。综上,OH–/H2O逐步配位诱导的Co1–N2–O2高价单元是驱动碱性HER的本征活性构型。

多种表征辅助分析:图b的HAADF-STEM表征在原子尺度上直接呈现:亮点(红圈)对应孤立的Co原子,整幅视场无任何亚纳米团簇或颗粒衬度,确证Co以单原子形式存在;沿图c所示X–Y线扫得到的强度剖面中,相邻亮点中心距约0.29 nm,显著大于金属Co原子直径(~0.25 nm),排除双原子或晶格占位可能,进一步支持高度分散状态。
图d的元素分布图显示C、N、P与Co信号在相同区域均匀重叠,磷来源于PCN载体的磷化改性,且未出现Co-富集畴区,与STEM结果互为印证。
在1.0 M KOH中的HER极化曲线(图e)表明,Co1/PCN仅需89 mV过电位即可输出10 mA cm-2几何电流密度,性能优于空白PCN与Co1/PCN,并接近20% Pt/C;对应的Tafel斜率(图f)为52 mV dec-1,符合Volmer–Heyrovsky路径且动力学较快。
上述结果共同确立Co1/PCN的单原子结构及其在碱性析氢反应中的优异活性,为后续原位XAFS追踪结构演变提供可靠基准。

DFT理论研究揭示HO–Co1/PCN催化剂在碱性HER中的反应机理与水分子解离机制。计算模型沿用EXAFS给出的HO–Co1–N2构型,周期边界下包含6×6石墨烯片段与两层水分子,溶剂效应由显式H2O+隐式PCM共同描述。
反应路径(图a)分为五步:I.H2O吸附→II.O–H断裂(Volmer)→III.*H与邻近H2O形成H3O⁺-like过渡态→IV.*H/*H复合→V.H2脱附,其中第二步被确认为速率决定步骤(RDS)。
能量学结果(图b、c)显示,HO–Co1表面对H2O的吸附能为0.94 eV,比Pt(111)的0.46 eV高0.48eV,表明更强的水捕获能力;然而该步骤放热0.31 eV,熵校正后仍自发。
RDS的能垒在HO–Co1上仅为0.52 eV,显著低于Pt(111)的0.96 eV,且反应热ΔE=–0.28 eV,说明O–H断裂既容易又放热,可持续、快速地向表面供应质子。
电荷密度差(图d)揭示Co 3d与O 2p在−0.5~–1.0 eV区间出现明显轨道重叠,电子从Co向吸附OH–转移,Bader分析给出Co氧化态由初始+2.05升至+2.16,与XANES实验值(+2.20→+2.40)趋势一致。
理论结果因此自洽地解释了实验观测:HO–Co1–N2位点通过增强水吸附、降低Volmer能垒并稳定高价Co^δ+,实现碱性HER活性超越Pt的源头优势。

同步辐射技术(尤其 XAS)对原子级结构与电子态灵敏度高,在单原子催化剂活性位点动态研究中优势突出。
借助XANES与EXAFS分析,能精准获取活性中心氧化态、配位环境等关键信息,为揭示催化反应中活性位点变化提供直接证据。该技术可与多种表征手段、理论计算协同,构建完整的 “结构 – 活性” 关联证据链。
不过,其在复杂体系中存在信号干扰、瞬态结构难捕捉等问题。未来,随着光源性能提升、多技术联用及解析方法优化,将更精准助力单原子催化剂设计,为能源转化、碳中和等领域提供支撑。
【高端测试 找华算】
华算科技是专业的科研解决方案服务商,精于高端测试。拥有10余年球差电镜拍摄经验与同步辐射三代光源全球机时,500+博士/博士后团队护航,保质保量!
🏅已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Angew、AFM、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
👉立即预约,抢占发表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