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以上难题,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棋教授、姜岩教授等研究者揭示了宽带隙钙钛矿中缺陷钝化失效的机制:传统钝化剂(如PEA⁺)在光热应力下发生脱附,导致器件性能衰退。我们设计了一种含磺酰氟基团的芳香铵钝化剂(4-(2-氨乙基)苯磺酰氟,TAR 3),其高电偶极矩和多位点结合能力可抑制脱附行为,增强钙钛矿抗光热应力性能并显著缓解相分离。基于此,宽带隙钙钛矿单结太阳能电池实现了23.50%的冠军效率,并在50°C、1-sun光照下连续运行1,000小时后无明显衰减。将其集成于钙钛矿/CIGS叠层电池中,稳态效率达27.93%(认证效率27.35%),并在-38°C空气中稳定运行420小时以上。
相关研究成果以“Inhibiting defect passivation failure in perovskite for perovskite/Cu(In,Ga)Se2 monolithic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certified efficiency 27.35%”为题,发表在Nature Energy上。

陈棋,200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2007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2012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2年-2016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后;2016年-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2023年-至今,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智能制造;光电-电光转换机理。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Science、Joule、Nat. Commun.、Angew. Chem.、Adv. Mater.等顶尖期刊,代表性论文:Science, 2022, 387, 747;Science, 2021, 373, 561;Science, 2014, 345, 542。

姜岩,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201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15年-2018年,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博后;2018年-2020年,瑞士联邦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博后;2020年-2022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博导;2022年-至今,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导。迄今在Nat. Energy.、Nat. Commun.、Joule、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CS Nano、Nano Lett.等材料、能源领域国际知名杂志上已发表论文60余篇。

图1 光热应力下钝化失效行为及其抑制
图1通过对比PEA⁺与TAR 3的原位光致发光(PL)、核磁共振(NM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揭示了传统钝化剂PEA⁺在120°C加热和1-sun光照下的脱附过程(图1a)。对照组和PEA⁺钙钛矿薄膜的PL强度随时间急剧衰减(图1b,c),而TAR 3薄膜的PL强度保持稳定(图1d)。¹H NMR谱中PEA⁺苯环特征峰(7.2–7.4 ppm)的逐渐消失(图1e)及XPS中C–N键信号(286.6 eV)的衰减(图1g)证实了PEA⁺的脱附,而TAR 3的特征峰在150小时后仍清晰可见(图1f)。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证明了TAR 3的高脱附能(图1a)源于磺酰氟基团与钙钛矿表面的强静电相互作用和氧-铅配位键,从而抑制了钝化失效。

图 2 芳香铵钝化剂与钙钛矿相互作用的DFT及分子动力学研究
图2通过DFT计算比较了PEA⁺与TAR 3在不同钙钛矿终端(FAI、PbI₂及混合终端)的结合行为(图2a-c)。TAR 3因更高的最大静电势(φmax)和磺酰氟基团的O-Pb配位作用,脱附能比PEA⁺高2–3倍(图2d)。此外,TAR 3显著提升了点缺陷(如碘空位)的形成能(图2e),并通过温度依赖电导率测试证实其离子迁移活化能(0.28 eV)为对照组的2.3倍(图2f)。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显示,TAR 3薄膜中碘和铅的均方位移波动最低(图2g),表明其有效抑制了离子迁移。

图3 WBG钙钛矿薄膜和器件的光电特性
图3展示了TAR 3钝化的1.68 eV宽带隙钙钛矿单结电池的性能突破:冠军器件效率达23.50%,开路电压(Voc)达1.197 V(赤字仅0.333 V)(图3b)。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提升至4.42%(对照组为2.75%),载流子寿命延长至838 ns(图3d)。光强依赖Voc测试显示其理想因子降至1.24 kBT/q(图3e),表明非辐射复合被显著抑制。稳定性方面,TAR 3器件在50°C、MPP跟踪下运行1,150小时后效率无衰减(图3h),优于PEA⁺器件(70%初始效率)。

图4 钙钛矿/CIGS TSCs的PV性能和稳定性
图4展示了叠层器件结构(图4a)和截面SEM图像(图4b)。最优叠层电池效率达28.05%(反向扫描),稳态输出效率为27.93%(图4c,d)。外量子效率(EQE)积分电流密度(钙钛矿层19.25 mA cm⁻²,CIGS层19.10 mA cm⁻²)与J–V曲线高度吻合(图4e)。经第三方认证,该器件稳态效率为27.35%(图4f),是当前钙钛矿/CIGS叠层电池的最高认证效率之一。未封装器件在-38°C空气中连续运行420小时后效率无衰减(图4g),凸显了TAR 3钝化策略的工业应用潜力。
该项研究表明,通过精准设计官能团(如磺酰氟基团)的芳香铵钝化剂可有效抑制钝化失效,实现多位点缺陷钝化并促进载流子传输。该策略使1.68 eV宽带隙钙钛矿的Voc和填充因子(FF)接近理论极限,显著提升了单结电池(效率>23%)和钙钛矿/CIGS叠层电池(认证效率>27%)的性能。更重要的是,TAR 3钙钛矿薄膜即使在200倍光照下仍能消除相分离,确保了单结及叠层器件在连续光热应力下的长期运行稳定性。这一钝化策略为发展高效、高耐久钙钛矿光伏技术提供了新路径。
Pei, F., Lin, S., Zhang, Z. et al. Inhibiting defect passivation failure in perovskite for perovskite/Cu(In,Ga)Se2 monolithic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certified efficiency 27.35%. Nat Energy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5-017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