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LEDs)和光电探测器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钙钛矿材料中普遍存在的缺陷问题,如空位、间隙原子、反位取代等,会显著影响其载流子寿命、电学性能和稳定性。
因此,研究钙钛矿缺陷的性质、形成机制、能级分布及其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是推动钙钛矿光电器件高效化和稳定化的重要方向。
钙钛矿缺陷的性质
钙钛矿材料中的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空位缺陷:包括A位、B位和X位空位。例如,Pb2+空位(V–Pb)、I⁻空位(V–I)和MA⁺空位(V–MA)等。这些空位通常位于能带结构的导带底或价带顶附近,形成浅能级缺陷,容易捕获电子或空穴,从而降低载流子寿命。
间隙原子缺陷:如I⁻间隙原子(I–i)、Pb2+间隙原子(Pb–i)等。这些缺陷通常位于能带中间,形成深能级陷阱,对载流子的迁移和复合有显著影响。
反位取代缺陷:如A位被B位取代(如Pb2+取代MA+)或X位被其他卤素取代(如Cl⁻取代I⁻)。这类缺陷会改变钙钛矿的晶格结构和电子结构,影响其光学和电学性能。

杂质缺陷:如Cl⁻、Br⁻、SO3⁻等杂质离子。这些杂质通常会引入额外的能级,形成深能级缺陷,导致非辐射复合增加。
碳链和有机分子缺陷:如初级铵盐(NH3⁺)、羧酸(COO⁻)、磺酸(SO3⁻)等。这些有机缺陷会影响钙钛矿的表面性质和界面性能。
缺陷形成能是衡量缺陷在材料中是否容易形成的重要参数。根据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实验数据,不同类型的缺陷形成能存在显著差异:
浅能级缺陷:如Pb空位(V–Pb)和I空位(V–I)的形成能较低,通常在0.1–0.3 eV之间,因此它们在钙钛矿中更容易形成。
深能级缺陷:如Sn空位(V–Sn)和Ge空位(V–Ge)的形成能较高,通常在0.5–1.0eV之间,因此它们的浓度较低。
间隙缺陷:如I–i和Pb–i的形成能通常在0.3–0.5eV之间,介于浅能级和深能级之间。
缺陷形成能还受到材料组成、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例如,Sn-基钙钛矿的缺陷形成能普遍低于Pb-基钙钛矿,这使得Sn-基钙钛矿在缺陷容忍度方面更具优势。

缺陷转变能级
缺陷能级是指缺陷在能带结构中的位置,它决定了缺陷对载流子的捕获能力和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根据实验和理论计算,钙钛矿材料中的缺陷能级分布如下:
浅能级缺陷:如V–Pb、V–I和V–MA的缺陷能级通常位于导带底或价带顶附近,距离能带边缘较近,因此它们对载流子的捕获能力较弱。
深能级缺陷:如V–Sn、V–Ge和I–i的缺陷能级通常位于禁带中间,距离能带边缘较远,因此它们对载流子的捕获能力较强,容易形成深能级陷阱。
杂质缺陷:如Cl⁻、Br⁻和SO3⁻的缺陷能级通常位于导带底或价带顶附近,但它们的浓度较低,因此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较小。
缺陷能级的分布还受到材料结构和缺陷类型的影响。例如,Sn-基钙钛矿的缺陷能级通常较浅,而Ge-基钙钛矿的缺陷能级较深,这使得Ge-基钙钛矿在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缺陷态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缺陷能级的数量,它决定了缺陷对载流子的捕获能力和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根据实验和理论计算,钙钛矿材料中的缺陷态密度如下:
浅能级缺陷:如V–Pb、V–I和V–MA的缺陷态密度通常较高,因为它们的形成能较低,容易形成。
深能级缺陷:如V–Sn、V–Ge和I–i的缺陷态密度通常较低,因为它们的形成能较高,不容易形成。
杂质缺陷:如Cl⁻、Br⁻和SO3⁻的缺陷态密度通常较低,因为它们的浓度较低。
缺陷态密度还受到材料合成方法和工艺条件的影响。例如,通过引入弱碱添加剂(如FAAc、三乙醇胺盐酸盐和次磷酸钠),可以显著降低碘基钙钛矿薄膜中的陷阱态密度,从而提高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


总结
钙钛矿材料中的缺陷问题对其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研究缺陷的性质、形成能、能级分布、缺陷态密度和投影电荷密度,可以深入了解缺陷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机制。
同时,通过缺陷工程和钝化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缺陷,提高钙钛矿光电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结合高通量计算和机器学习技术,加速缺陷研究,为钙钛矿光电器件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