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固态电池?
-
核心特征:以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液及隔膜,正负极与电解质均为固态。
-
结构对比:
-
液态电池:正极、负极、液态电解液、隔膜。
-
固态电池:固态电解质取代电解液和隔膜,无液体组分。
-

固态电池和液态电池的构成比较

储能转变-图源自知乎
二、固态电池的特点和优势

固态电解质的优势
-
安全性提升:
-
不可燃材料:固态电解质熔点/沸点高,多数不可燃。
-
抑制枝晶生长:致密固态电解质阻挡锂枝晶穿刺,降低短路风险。
-
能量密度突破:
-
金属锂负极理论比容量达3860mAh/g(石墨负极的10倍),即使仅发挥50%仍具显著优势。
-
宽温域适应性:
-
聚合物电解质耐温>150°C,无机电解质可扩展至300°C,支持高温场景应用(如深海探测器、太空设备)。
-
快充潜力:
-
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超10⁻² S/cm(接近液态电解液),支持10C快充(10分钟充至80%),且内阻低(
-
设计灵活性:
-
无需注液工艺,简化生产流程,支持异形电池设计(如超薄柔性电池,厚度
三、固态电池的分类
1、按照固态电解质含量
-
半固态电池:液态组分5%-10%,过渡技术(如蔚来150kWh电池包,能量密度360Wh/kg)。
-
全固态电池(ASSBs):完全无液体,支持高压/高能量密度正负极。

全固态电池与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对比
2、按照固态电解质类型
目前固态电池分为聚合物和复合固态电解质(聚合物+无机物)、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等技术路线



图4:四种固态电解质性能对比
四. 电池为什么要固态?
(1)安全性
-
无泄漏风险:
传统液态电解液(如EC/DMC)闪点仅28-32°C,热失控时易喷溅燃烧(特斯拉事故案例中火焰高度超5米)。固态电解质(如LLZO)不可燃且无流动性,穿刺测试中无明火(UL 1642标准通过率100%)。 -
热稳定性跃升:
硫化物电解质(如Li₆PS₅Cl)热分解温度>500°C(液态电解液 -
极端环境耐受:
低温:氧化物固态电池(LiPON)-40°C容量保持率>85%(液态电池
高温:聚合物固态电池(PEO基)在150°C下循环100次无衰减(比亚迪实验数据)。
(2)能量密度
电极材料升级:
| 材料 |
|
|
|
|---|---|---|---|
| 负极 |
|
|
|
| 正极 |
|
|
|
高压兼容性:
固态电解质电化学窗口>5V(液态LiCoO2@4.5V等高电压正极(能量密度提升20%)。
结构简化增益:
移除隔膜(厚度10-20μm)和电解液(占比15-25wt%),电池壳体减薄30%,系统能量密度提升40%(蔚来半固态电池包达360Wh/kg)
(3)循环寿命
界面稳定性:
固态电池中固-固界面副反应减少90%(对比液态电池SEI持续生长),循环1000次容量保持率>95%(QuantumScape实测数据)。
锂枝晶抑制:
LLZO电解质杨氏模量>50GPa(锂金属1.7GPa),完全阻挡枝晶穿刺(剑桥大学透射电镜原位观测验证)。
寿命预测模型:
全固态电池日历寿命可达20年(液态电池8-10年),适用于电网级储能(特斯拉Megapack迭代方案)。
(4)环境友好
材料体系优化:
-
-
淘汰PFAS类有毒溶剂(传统电解液中占比40%)。
-
硫化物电解质可回收硫元素(回收率>98%),比液态电池减少60%重金属污染风险。
-
制造工艺减碳:
干法电极技术(如Maxwell)降低能耗30%,配合无注液工艺,每GWh产能碳足迹减少45%(欧盟电池法规评分提升2级)。
(5)广泛适用性
多种应用场景
| 应用领域 |
|
|
|
|---|---|---|---|
| 消费电子 |
|
|
|
| 航空航天 |
|
|
|
| 植入医疗 |
|
|
|
固态电池正在重构储能技术的价值边界——不仅是性能参数的提升,更是从材料化学到工程物理的范式革命。随着2025年半固态电池规模化上车,动力电池产业将迎来”液态→半固态→全固态”的三段式跃迁,开启万亿级市场新纪元。
五. 固态电池的技术路

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的思路拆解
根据材料应用和产业化难度,《固态电池行业研究及其投资逻辑分析》(韩熙如等)提出了固态电池未来可能的技术迭代路径,分为4个阶段:
● 半固态电池+硅负极,减少电解液含量的同时,逐步使用硅基负极替代石墨负极;
● 全固态电池,使用纯固态电解质替换半固态电解质和隔膜;
● 应用锂金属负极;
● 应用新型正极(富锂锰基、高压镍锰酸锂、超高镍材料等)。


液态电池向新型全固态电池技术迭代的可能路径
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进程
-
四阶段发展:
-
半固态+硅负极(2023-2025):电解液含量
-
全固态电解质(2025-2027):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量产。
-
锂金属负极应用(2027-2030):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
-
新型正极材料(2030+):富锂锰基、硫正极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对于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的预测

欧阳明高院士对于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的预测(2025.02)

应用场景
-
电动汽车:全固态电池可使续航超1000km,支持超充桩10分钟补能。
-
特殊领域:
-
航空航天:耐受真空与辐射(国际空间站已测试)。
-
柔性电子:可穿戴设备支持10万次弯曲(苹果专利柔性固态电池)。
-
*文章内容图片来源《2025年固态电池全景图》、《锂电设备行业深度报告—固态电池专题系列》,有需可dd

《2025年固态电池全景图》

《锂电设备行业深度报告—固态电池专题系列》
参考文献:
1.Sung J, Heo J, Kim D H,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all-solid-state batteries for commercialization[J].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 2024, 8(8): 1861-1887.
2.Joshi A, Mishra D K, Singh R, et 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solid-state batteries[J]. Applied Energy, 2025, 386: 125546.
3.Janek J, Zeier W G. Challenges in speeding up solid-state battery development[J]. Nature Energy, 2023, 8(3): 230-240.
4.Machín A, Morant C, Márquez F. Advanc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solid-state battery technology: An in-depth review of solid electrolytes and anode innovations[J]. Batteries, 2024, 10(1): 29.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一起学电池
原文标题:《固态电池解析》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rFHn5Gcjikj5PFdDpKd3g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