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电 之 实验室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简析

1、开路电压过低(接近0V或远低于正常值)


 

 

内部短路:极片毛刺刺穿隔膜(常见于极片裁切不良或金属异物钠电注意钠片厚度和枝晶及表面平整度;)。

 

装配失误:正负极片偏移接触壳体侧壁或极耳焊接错位导致短路。

 

接触不良:负极锂片未压实或垫片厚度不足,导致极片与集流体虚接

组装好电解液没擦干净好像也会引起
 

解决方法:优化极片裁切工艺,控制毛刺尺寸(小于隔膜厚度的50%);检查装配对位精度;调整垫片厚度和封装压力(建议6.8~7.0MPa

 

 

2、充电电压瞬间飙升(如5.0V以上)


 

 

断路:电解液未充分浸润极片或隔膜,导致离子传输路径中断。

 

内阻过大:极片与集流体接触不良或电解液分解(如锂盐浓度下降)。

 

 

解决方法增加电解液用量(确保隔膜完全浸润);检查电池壳密封性,避免电解液泄漏或污染

 

 

3、首次充放电容量极低或波动大


 

 

活性物质未活化:电解液浸润不充分或静置时间不足(需静置2小时以上)。

 

材料缺陷:活性物质颗粒团聚或导电剂添加量不足(建议导电剂占比2%~5%)。

 

 

解决方法:延长注液后静置时间;优化浆料分散工艺,避免材料团聚

 

 

4、循环容量“跳水”(如循环后容量骤降)


 

 

电解液不足:循环中电解液逐渐消耗,导致反应面积缩小。

 

微短路:循环中极片膨胀或粉体颗粒刺穿隔膜,引发局部短路。

 

 

解决方法:增加电解液量(如锂硫电池需严格控量);选用高孔隙率隔膜(孔隙率>40%

 

 

5、电化学阻抗偏大


 

 

导电网络不完整:导电剂添加不足或极片涂布不均。

 

界面问题:SEI膜异常增厚(材料湿度未干燥导致LiPF₆水解)。

 

接触电阻高:极耳焊接不良或电池壳材料缺陷(如非专用壳体)。

 

 

解决方法:使用专用电解液(如磷酸铁锂体系需匹配专用配方);严格控制材料湿度(<500ppm

 

 

6、自放电率高(静置后容量明显下降)


 

 

电解液杂质:电解液中含过渡金属离子(如Fe³⁺、Cu²⁺)引发自催化副反应。

 

隔膜缺陷:隔膜存在微孔贯通或局部破损,导致轻微内部短路。

 

材料污染:电极材料(如NCM)残留锂盐未洗净,与电解液持续反应。

 

 

解决方法:使用高纯度电解液(水分<20ppm);优化隔膜分切工艺,避免机械损伤

 

 

7、电池漏液或壳体腐蚀


 

 

密封失效:密封圈老化或封装压力不均(如CR2032封装压力<6.5MPa时易漏液)。

 

电解液腐蚀性:HF副产物(LiPF₆水解生成)腐蚀铝壳或镍钢壳(常见于高温高湿环境)。

 

 

解决方法:选用氟化橡胶密封圈;控制电解液配方(如添加HF捕获剂LiBOB

 

 

 

8、循环寿命短(容量快速衰减)


 

 

活性物质粉化:充放电过程中硅基负极体积膨胀>300%,导致结构崩塌(SEM可见裂纹)。

 

SEI膜不稳定:电解液分解产物(如ROCOLi)持续消耗锂盐(ICP-MS检测Li⁺浓度下降)。

 

 

解决方法:采用纳米硅碳复合负极;优化电解液成膜添加剂(如VCFEC

 

 

9、温度敏感性(低温/高温性能差)


 

 

低温阻抗激增:电解液黏度升高(如EC基电解液在-20℃时离子电导率下降90%)。

 

高温副反应加剧:LiPF₆在>60℃时加速分解,生成PF₅气体(电池鼓包)。

 

 

解决方法:低温环境使用低粘度溶剂(如PC/DMC混合电解液);高温环境添加热稳定剂(如LiODFB)。

 

 

10、材料兼容性问题


 

 

电解液与高压正极不匹配:钴酸锂(LCO)电压>4.3V时,传统EC基电解液氧化分解(DSC检测放热峰)。

 

粘结剂失效:PVDF在高压下与锂金属反应,导致极片脱落(XRD检测粘结剂结晶度变化)。

 

 

解决方法:高压体系改用耐氧化电解液(如含LiFSI);使用羧甲基纤维素(CMC)替代PVDF

 

 

 

11、测试误差问题(非电池本身原因


 

 

测试夹具接触不良:弹簧探针压力不足或氧化,导致接触电阻波动(建议使用镀金探针)。

 

环境干扰:湿度>60%时,电解液吸潮加速副反应(需在手套箱氧含量<0.1ppm下测试)。

 

 

解决方法:定期校准测试设备;严格控制测试环境(温度25±2℃,湿度<30%

 

 

 

12、其他原因


 

 

同一批电池性能波动可能与极片涂布均匀性或浆料储存时间相关。

 

首次充电电流过大可能导致SEI膜不完整

 

 

13、注意事项


 

 

电解液管理:

 

用量:确保隔膜和极片充分浸润(如半电池隔膜两侧各滴3~4滴电解液)。

 

类型:不同体系需匹配专用电解液(如磷酸铁锂与钴酸锂配方不同)。

 

 

压力控制:

 

封装压力:建议6.8~7.0MPa,压力过低导致虚接,过高可能破坏结构。

 

极片压实:压实密度需与材料匹配(如LFP极片压实密度2.1g/cc)。

 

 

料选择:

 

电池壳:避免使用非标或重复利用的壳体(易导致接触不良)。

 

锂片:纯度不低于99.9%,直径和厚度根据需求选择。

 

隔膜:选择具有纳米孔隙的绝缘膜,尺寸大于锂片和极片裁切直径需覆盖密封环(如CR2032隔膜直径19mm),组装前将隔膜浸泡在电解液中5分钟,提升离子导通性(EIS测试显示阻抗降低15%~20%

 

垫片和锂片均是含光滑曲面的那一面朝上。(另一面朝上容易刺破隔膜造成短路)

 

对于组装半电池而言,选择1mm或者两个0.5mm厚度的垫片即可。

 

对于组装全电池而言,选择1.5mm或者2mm厚度的垫片即可。

 

对于使用三维集流体而言,可以根据三维集流体的厚度适当增减垫片厚度。

 

(电池垫片厚度不够,会导致电极接触不良。摇晃电池会感觉到电池内部松动。)

 

 

金属锂负极半电池的结构设计

 

尺寸匹配原则:

 

严格遵循隔膜直径锂片直径 极片直径(例如:隔膜19mm,锂片16mm,极片14mm),避免极片边缘接触锂片引发短路。

 

依据:极片若超出锂片范围,充放电时锂离子会优先在极片边缘沉积,导致枝晶生长(SEM观测结果)。

 

操作规范:

 

使用绝缘镊子(如聚四氟乙烯材质)转移电池,禁止金属镊子直接夹持电池外壳,防止正负极短路(案例:金属镊子接触壳体导致电压归零)。

 

 

锂片表面处理:

 

光滑面朝向隔膜:锂片冲切后边缘可能存在毛刺,需用平整硬质工具(如玻璃板)轻压锂片表面,消除毛刺(建议压力5~10N)。

 

禁忌:禁止使用金属工具直接刮擦锂片,避免引入杂质(如FeCu污染)

 

存储:需在氩气手套箱(HO ₂ ) 中保存,防止氧化生成LiO/LiOHXPS检测验证)

 

 

极片与电池筛选

 

极片筛选:表面平整、无明显掉料现象,质量、厚度均一。

 

组装前需进行辊压、烘烤,烘烤条件1054h;烘烤后,组装前需对极片进行称重,极片活性物质的量需根据极片实际重量进行计算

 

电池筛选:外壳平整无损坏,开路电压正常。

 

组装好后需静置8h以上;组装时电解液添加量建议在130ul左右充电过程建议增加恒压充电步骤;组装完的扣电需要擦拭电池表面的电解液

 

 

实验样本数量的控制

 

同种材料电池每组至少制备5个,以排除单一样本的工艺误差(如极片涂布不均或电解液量波动)。

 

依据:统计表明,样本量<5时,容量误差可能超过±10%

 

 

短路自检:

 

封装后电池静置30分钟,若开路电压低于3.0V(锂金属体系),需拆解检查毛刺或污染。

 

 

清洗:

 

不锈钢部件(壳、垫片):

 

去油污清洁剂(60℃超声10分钟)→ 丙酮(5分钟)→ 无水乙醇(5分钟)→ 去离子水冲洗 → 80℃真空烘干2小时。

 

聚四氟乙烯部件:

 

避免使用丙酮(易溶胀变形),改用乙醇+水清洗 → 60℃烘干。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一起学电池

原文标题:《扣电 之 实验室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简析》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z4c7DUhY-fHq3523cbjbA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