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这篇文章华算科技详细介绍了电子结构调控的策略、优势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通过元素掺杂、缺陷工程、界面工程等手段,可以精准调控材料的电子结构。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这些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阅读本文,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电子结构调控的原理和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发。
电子结构理论基于量子力学,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或分子中的能级分布及能带结构。
在固体材料中,能带宽度和禁带宽度等特征决定了材料的电学和光学性质:导体价带与导带间无禁带,电子可自由移动,导电性好;绝缘体禁带宽,电子难以跃迁,导电性差;半导体禁带宽度介于二者之间,特定条件下电子可被激发到导带,实现从绝缘体到导体的转变。

为实现材料性能的定制化,电子结构调控应运而生。其通过外部手段或材料设计策略,改变电子能级分布和能带结构。调控方式包括改变原子排列、引入杂质原子、施加外场等。例如,半导体掺杂可改变导电类型和载流子浓度,从而优化电子器件的应用性能。
元素掺杂
元素掺杂是一种常见的电子结构调控策略,通过在材料中引入少量杂质原子,改变材料的电子态密度和能带结构。
如图1所示,硼簇在还原过程中既作为还原剂又作为硼源。硼笼塌陷后,释放出的B原子用于掺杂。
钌分散成独立原子,并在硼的稳定下形成Ru-B/CuxO结构。关键在于,形成的Ru-B键中,硼的电子不足从Ru0吸引电子密度,产生电子不足的Ru位点,显著提高了eNitRR活性。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证实,硼掺杂改变了钌的电子结构,促进了关键*H中间体的生成,增强了NO3–的吸附和活化,以及NH3在催化剂表面的解离。



图1:Ru基催化剂在电催化eNitRR中的DFT计算。DOI:10.1002/adfm.202516068
缺陷工程
氧空位调控是材料科学中的关键策略。氧空位是晶体结构中氧离子缺失的位置,能显著改变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在电学方面,它引入额外载流子,调节导电性和半导体特性;在光学领域,它引入新能级,改变吸收和发光特性;在催化过程中,它提供活性位点,促进反应物吸附和活化,提高催化效率;
如图2所示,文中设计了含有不对称氧空位的催化剂,以促进CO2的活化生成CO,并抑制NH3的生成。发现Fe2O3/OV在较低电位下具有高尿素法拉第效率和高尿素生成速率。
结合DFT研究了金属掺杂剂对Fe2O3/OV上CO2活化和C-N耦合过程自由能的影响。最终结果显示,Zn–Fe2O3(111)/OV具有较低的CO生成自由能(ΔG1),有利于CO2向CO的转化,并创造富含CO的局部环境,这对C-N耦合反应至关重要。

图2:C-N耦合示意图及法拉第效率和DFT计算图。DOI:10.1002/anie.202501830
界面工程
界面工程通过精确控制材料界面的原子结构和化学组成,对多层膜或异质结材料的整体性能起着关键作用。
如图3所示,通过集成氮掺杂碳(NC),构建了具有可调内置电场的Ni3S2-MoS2异质结,以增强水分解性能。
具体是利用Ni3S2-MoS2的强电负性,N元素作为电子受体,通过NC有效调控BEF,促进电子快速转移和活性位点的靶向调制。优化后的NC耦合Ni3S2-MoS2异质结在表现出优异性能。

图3:氮掺杂碳优化了Ni3S2-MoS2的内置电场。DOI:10.26599/NR.2025.94907381.
提升反应活性
电子结构的调控能够改变催化剂与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从而降低反应能垒,加速反应速率。如图4在析氢反应(HER)中,合适的电子结构可以使催化剂与氢原子之间的吸附能接近于零,进而降低氢原子的吸附和解吸能垒,提高反应活性。

图4:H*的吉布斯自由能和交换电流密度的关系示意图(圆圈代表实验数据,曲线是基于DFT计算的微动力模型的预测,其中的虚线表示金属和H超过0.2 eV/H通常会形成氧化物)DOI:10.1002/chin.200524023
增强反应选择性
催化剂的电子结构会影响反应路径和产物选择性。在多步反应中,不同的电子结构可能导致反应优先沿着不同的路径进行,从而改变产物分布。
以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为例,通过调控电子结构,可以改变反应路径,使生成的产物主要是甲酸、一氧化碳、甲烷等,实现对特定产物的高选择性合成。
如图5通过高效的共电聚合策略,在聚咔唑基体(Poly-(Au8-DCP@M),M=Fe、Co、Ni、Cu和Zn)中实现了单原子(SA)位点修饰的金属纳米簇(NC)的均匀分散。
研究结果表明,与纯Au8晶体、自聚合的Poly-Au8、Poly-DCP@Fe以及共聚合的Au8和Poly-(Au8-DCP)相比,Poly-(Au₈-DCP@Fe)催化剂在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中的催化效率显著提升。

图5:电催化CO2还原性能。DOI:10.1038/s41467-024-46098-x
提高催化剂稳定性
合适的电子结构可增强催化剂在反应中的耐久性,尤其在酸性电催化反应中,特定电子结构的催化剂能抵御质子攻击,保持长时间活性。
如图6通过共电聚合策略,在聚咔唑基体(Poly-(Au8-DCP@M),M=Fe、Co、Ni、Cu和Zn)中实现了单原子修饰的金属纳米簇均匀分散。在该电位下连续电解6小时,催化剂活性稳定,材料形貌和结构保持完好,展现出优异的耐久性。

图6:稳定性测试。DOI:10.1038/s41467-024-46098-x
掺杂石墨烯的电子结构调控
石墨烯是一种具有优异电学、力学和热学性能的二维材料。通过掺杂氮(N)或硼(B)等元素,可改变其电子结构,实现从半导体到金属性的转变。实验表明,氮掺杂石墨烯在电子传输和电催化方面表现出色。
如图7所示,通过高温碳化工艺,成功将M-N4异质原子嵌入石墨烯结构,显著增强了其介电特性。金属–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电磁波吸收机制主要包括偶极极化、界面极化、电导损耗和缺陷诱导极化。

图7:异质原子嵌入石墨烯示意图。DOI:10.1007/s40820-024-01518-x
应变调控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新型光伏器件,具有高光电转换效率。通过在钙钛矿层中引入应变,可优化其电子结构,提升电池性能。实验表明,施加适当应变可改变钙钛矿的晶格参数,影响电子的有效质量和能带结构,从而显著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稳定性和寿命。
如图8所示,采用X射线衍射(XRD)的sin2Ψ方法和Williamson-Hall(WH)方法评估钙钛矿薄膜内的残余应变。结果表明,FASnI3锡基钙钛矿存在残余压缩应变,其中Control和FBZAI薄膜的应变最为严重。而通过FBZABr和FBZACl调控后,残余压缩应变得到了部分释放。

图8:XRD分析和残余应变示意图。DOI:10.1002/aenm.202403718
调控金属基电子结构促进电催化反应
如图9,一种分子催化剂Cu(I)-phen-SCN,其SCN配体的S原子具有最高的极化率和最低的电负性。这种优化的电子结构显著降低了反应决速步(RDS)和表面决速步(SDS)的能垒。
原位红外光谱显示,Cu(I)-phen-SCN在极低电位下表现出较快反应动力学,深度还原*NO3生成*NO中间体。因此,该催化剂实现了接近100%的法拉第效率和N选择性,氨产率高达241.20±10.82 mg h⁻¹ mgcat⁻¹。
原位XAS和ART-FTIR测量表明,Cu(I)-phen-SCN在整个电化学过程中保持动态稳定,展现出优异的催化耐久性。这项工作提出了一种降低硝酸盐基氨合成反应能垒的新方法,为提高氨合成效率提供了有效策略。

图9:原位ATR-FTIR光谱测量在不同电位下NO3–RR在1000-2000 cm-1处的吸收情况。DOI:10.1021/acscatal.4c07167
【高端测试 找华算】
华算科技是专业的科研解决方案服务商,精于高端测试。拥有10余年球差电镜拍摄经验与同步辐射三代光源全球机时,500+博士/博士后团队护航,保质保量!
🏅已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Angew、AFM、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
👉立即预约,抢占发表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