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机制解析的关键工具:差分电荷密度与Bader电荷的协同应用与原理对比

说明:电荷转移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是揭示催化机制、定位活性位点的关键。差分电聚焦电荷分布的空间变化,Bader电荷定量原子或区域的净电荷转移,二者往往共同使用本文华算科技将系统解析二者的差异、原理、分析方法、及应用
 
 
 
一、差分电荷密度 VS Bader电荷
 

差分电荷密度

差分电荷密度主要解决哪里转移了电荷这一问题,定性揭示电荷转移路径和集中区域。差分电荷密度是描述体系电荷重排的可视化工具,其定义为复合物的电荷密度与各孤立组分电荷密度之和的差值。
差分电荷密度可以直观反映出相互作用过程中电子的聚集与缺失区域,无需依赖原子边界划分,直接呈现电荷转移的空间路径。此外,差分电荷密度图还能很好的结合化学键结构进行分析,但其无法提供具体的电荷转移量。
催化机制解析的关键工具:差分电荷密度与Bader电荷的协同应用与原理对比
上图中自由能、COHP、PDOS、ELF、和差分电荷密度等理论计算揭示了ASDs诱导的Fe和W电荷重新平衡,使FeWN2表现出较低的吸附能和适中的吸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AA向脱氢抗坏血酸(DHA)转化的催化效率。10.1002/anie.202500678

Bader电荷

 
Bader电荷主要解决电荷转移多少的问题,定量描述转移总量和原子带电状态。Bader电荷是基于 “原子电荷划分” 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 Bader 电荷划分算法,将体系的电子电荷密度按原子间电荷密度极小面划分为不同原子的电荷区域,得到单个原子或原子团的净电荷值。
Bader电荷的核心是量化原子失去或获得的电子数量,为电荷转移强度提供数值依据。量化电荷转移强度,但依赖电荷密度精度,难以反映空间分布细节。
催化机制解析的关键工具:差分电荷密度与Bader电荷的协同应用与原理对比
 
 
 
 二、核心原理
 
 

差分电荷的计算原理

 
差分电荷的核心公式为:  
催化机制解析的关键工具:差分电荷密度与Bader电荷的协同应用与原理对比
其中,Δρ(r)为空间某点 r 处的差分电荷密度;ρtotal(r) 是催化剂-吸附质复合物在该点的总电荷密度;ρcatalyst(r) 和ρadsorbate(r) 分别为孤立状态下催化剂和吸附质在该点的电荷密度。  
物理意义:Δρ > 0 表示该区域电子聚集,Δρ ,通过等值面的分布可直接追踪电子转移的空间轨迹。

Bader电荷的划分原理

 
Bader电荷的划分遵循“电荷密度盆地”原则,核心是找到原子间电荷密度的极小值面(零通量面),公式为:  
催化机制解析的关键工具:差分电荷密度与Bader电荷的协同应用与原理对比
其中,QA为原子A的Bader电荷;VA 是原子A对应的电荷密度盆地(由零通量面包围的空间区域); ρ(r)为体系的电荷密度函数。  
物理意义:过对比原子在孤立状态下的电荷净转移电荷ΔQA = Q孤立A– QA,ΔQA > 0 表示原子A失去电子,ΔQA 
 
 
 
三、分析方法
 
 

差分电荷密度计算分析

 
进行差分电荷密度计算时,首先分别对孤立催化剂、孤立吸附质及二者形成的复合物进行几何结构优化,确保体系处于能量最低态。其次,对优化后的三个体系进行DFT单点能计算,输出电荷密度文件(如VASP的CHGCAR文件),最后使用VESTA或其他计算工具绘制差分电荷等值面图。
分析差分电荷密度图时,电荷聚集(负值区)或缺失(正值区)的区域通常是催化反应发生的核心位点通过差分电荷密度图也可以直观展示反应物与催化剂间电荷转移的空间路径,说明反应物如何被活化。
催化机制解析的关键工具:差分电荷密度与Bader电荷的协同应用与原理对比

Au/BVO(左)和Au/BVO-H350(右)的差分电荷密度分布10.1021/jacs.5c06621

下图d展示了N₂分子吸附在氟掺杂碳(FC)表面的差分电荷密度图,黄色区域为电子缺失区,青色区域为电子聚集区。由d可得N₂分子向相邻的C和F原子转移电荷,同时C和F原子的电子密度反馈至N₂的π*轨道,导致N-N键弱化。

该分析直接证实了氟掺杂对电荷转移路径的调控作用——通过F原子的电负性诱导电荷重排,强化催化剂与N₂的相互作用,为NRR活性增强提供了电荷层面的证据。

催化机制解析的关键工具:差分电荷密度与Bader电荷的协同应用与原理对比

10.1002/eem2.12204

Bader电荷计算分析

 
进行Bader电荷计算时首先对优化后的复合物体系进行高精度单点能计算,确保电荷密度的准确性,接下来使用Bader电荷分析工具(如VASP+BADER代码),对比原子在孤立状态下的电荷值,计算每个原子的净转移电荷 ΔQ。
通过统计活性位点原子的净电荷,对比不同催化剂活性位点的Bader电荷,可快速筛选高活性候选体系;也可以通过中间体的Bader电荷变化,追踪反应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历程。
下图b呈现了Ru₂P-rGO催化剂在N₂吸附前后的优化几何结构与Bader电荷结果。左侧为吸附前状态,右侧为吸附后状态,N₂分子吸附后,Ru原子的Bader电荷显著降低,N原子获得负电荷。
电荷从Ru₂P的Ru活性位点转移至N₂分子,总转移电荷量约为0.32 e⁻,这一量化结果解释了N₂分子被活化的本质——电子注入N₂的反键轨道,降低N≡N键的键级,为后续质子化步骤奠定基础。
催化机制解析的关键工具:差分电荷密度与Bader电荷的协同应用与原理对比

10.1002/eem2.12204

 
 
 
四、典型应用领域:电催化研究的核心场景
 
 

1. 活性位点定位与验证

 
在电催化剂的活性位点研究中,差分电荷密度可通过直观呈现电荷的空间分布特征,锁定电荷发生显著重排的区域,这些区域往往是催化剂与反应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关键位置。而Bader电荷分析能够对该区域原子的带电状态进行精准量化,给出具体的电荷数值范围,为活性位点的识别提供重要依据。
这种联合分析方式有效规避了仅依靠催化剂晶体结构推测活性位点可能带来的偏差,使活性位点的确定更具科学性和可靠性。
催化机制解析的关键工具:差分电荷密度与Bader电荷的协同应用与原理对比
差分电荷密度与Bader电荷显示Ni(OH)₂向Ni⁰转移11.31 e⁻,Ni⁰作为电子受体加速电荷分离。10.1002/anie.202510285

2. 揭示催化机制

 
在电催化反应中,反应物的活化程度与反应中间体的吸附强度直接决定了反应的能垒大小,而这两个关键因素均与电荷转移过程密切相关。差分电荷密度能够清晰展示电子在催化剂与反应中间体之间的转移路径,明确电子的流向和聚集区域;Bader电荷则可以定量计算中间体获得或失去的电荷数量。
通过将两者结合,能够建立起“电荷转移量—中间体吸附强度—反应能垒”的关联模型,不仅阐明了电子传递的具体过程,更从量化角度为催化反应机制的阐释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帮助科研人员深入理解反应的内在规律。
催化机制解析的关键工具:差分电荷密度与Bader电荷的协同应用与原理对比
理论计算解析NiOOH-Mo2C接力催化MOR机理。10.1002/ange.202506215

3. 催化剂改性评估

 
催化剂改性是提升电催化性能的重要手段,而改性效果的核心评价指标之一便是催化剂电子结构的调控情况。
差分电荷密度可直观反映改性后(如掺杂、负载等)催化剂内部的电荷重排现象,清晰展现改性组分与基底催化剂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Bader电荷分析则能精确量化改性组分的净电荷转移量,以及基底催化剂中活性位点电荷状态的变化数值。
这种联合分析能够证实改性策略对催化剂电子结构的调控作用,明确活性位点电荷状态优化与催化活性提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后续改性策略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导。
催化机制解析的关键工具:差分电荷密度与Bader电荷的协同应用与原理对比
通过2D电子化合物/石墨烯基异质结构(EGH)的电荷转移,增强了SACs的催化性能。10.1021/jacs.2c13596
【做计算 找华算】
🏅 华算科技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
🎯500+博士团队护航,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2025年10月21日 上午11:26
下一篇 2025年7月30日 下午7: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