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章系统梳理了静电势的定义、三大核心公式及其与电荷环境的对应关系,华算科技逐一介绍了FTIR、EIS、SEM等表征测试和DFT、MD计算手段。此外本文总结了常见的三种静电势调控策略:官能团修饰、溶剂筛选、添加剂分子设计。
静电势是描述电荷在空间中分布所产生的电势场的物理量,其核心本质是空间中某点单位正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作为标量物理量,静电势无需考虑方向,仅通过数值大小和正负即可反映该点的电荷环境——正电势表明该区域易吸引电子(缺电子),负电势则意味着该区域易给出电子(富电子)。
在分子尺度上,静电势能够直观呈现分子表面电荷的疏密程度和分布特征,为分析分子与离子、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配位结合、溶剂化效应等)提供关键的微观视角,是材料化学、电化学等领域研究界面作用和反应机制的核心参数之一。
ε0真空介电常数(8.854 x 10-12 F/m);
|r-ri| : 为位置 r 与点电荷 qi 之间的距离(单位:m)。
物理意义:该公式表明空间某点的静电势是所有点电荷在该点产生电势的叠加,定量描述了电荷分布对空间电势场的贡献,是静电势计算的基础理论表达式。
图2:(a)VC、(b)Na+ -VC和(c)Li+ -VC还原前后的静电势变化
物理意义:用于量化离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结合能的正负和绝对值反映相互作用的稳定性,负的结合能表明形成复合物后体系能量降低,相互作用稳定,且绝对值越大,结合作用越强。
E(M–) :分子 M 得到一个电子后形成还原态 M– 的能量;
物理意义:描述分子获取电子的能力,与还原态分子的静电势分布直接相关,电子亲和能的大小可反映分子还原后电荷重新分布的趋势。
测试表征通过检测静电势主导的相互作用产物、界面结构及电化学行为,间接验证静电势分布的合理性,核心包括光谱、电化学和显微表征三类。
FTIR利用不同官能团对特定波长红外光的吸收特性,识别分子或复合物的结构特征,进而推断电荷分布(与静电势直接相关)。
下图d展示了Cu/Na电池循环后电解质分解产物的FTIR谱图,NVC-2体系中2964 cm⁻¹处出现特征峰,对应VC还原产物NED中C-H键的伸缩振动。该峰的出现验证了Na⁺-VC复合物还原态的静电势分布(集中于C₁-O₃和C₂-O₃键)导致的特异性分解路径,间接证明了静电势对反应产物的调控作用。
图3:d为NVC-0、NVC-2、LVC-0、LVC-2体系中Cu箔侧电解质分解产物的FTIR局部放大图,展示VC在不同离子体系中还原产物的差异。10.1021/acsenergylett.5c00039
通过测量电池体系的交流阻抗,获取界面电阻 RSEI 等参数,反映界面电荷传输效率,而电荷传输效率与界面处静电势分布直接相关。
文档2的图2c为HC/Na电池循环3次后的EIS谱图,NVC-2体系的 RSEI 远高于NVC-0体系。这一结果源于VC还原产物NED的静电势特征——NED与Na⁺结合能强,导致界面电荷传输受阻,验证了静电势分布通过影响产物结构进而调控界面性能。
图4:c为NVC-0和NVC-2体系HC/Na电池的EIS Nyquist图,展示添加VC后界面电阻的变化。10.1021/acsenergylett.5c00039
通过电子束扫描电极表面,获取界面形貌信息,界面形貌由静电势主导的分解反应和沉积过程决定。
下图g为NVC-2体系HC电极循环10次后的SEM图,电极表面出现大量聚集的分解产物,形成不均匀的厚SEI层。对比NVC-0体系(图e)的光滑表面,该形貌差异源于VC还原态静电势的局部化分布,导致分解产物聚集,直接证明了静电势对界面结构的调控作用。
图5:g为NVC-2体系HC电极循环10次后的SEM图(标尺1 μm),展示VC添加后电极表面的SEI形貌。10.1021/acsenergylett.5c00039
基于量子力学原理,求解电子的薛定谔方程,获取分子的电子结构、电荷分布,进而量化静电势(ESPmin、ESPmax)及相关能量参数。
下图展示了多种溶剂的DFT计算静电势图,溶剂分子表面的颜色深浅反映静电势正负—— 溶剂化溶剂(如EC、DME)的负电势区域集中(红色区域明显),|ESPmin| > ESPmax;而抗溶剂(如BTFE、TTE)的负电势区域分散,|ESPmin| max。该图直接量化了不同溶剂的静电势分布特征,为溶剂分类和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6:真空条件下有机溶剂的计算静电势图,展示溶剂分子表面的电荷分布差异。10.1002/aenm.202300259
基于经典力学,模拟分子在特定体系中的运动轨迹,分析离子-分子的配位行为和溶剂化结构,间接反映静电势主导的相互作用。
下图a、b展示了1 M NaPF₆在EC/DMC-VC和DEGDME-VC体系中的MD模拟快照,图c为Na⁺与VC中O原子的径向分布函数和配位数。
EC/DMC体系中Na⁺与VC的配位数为0.68,而DEGDME体系中接近0,表明DEGDME与Na⁺的静电相互作用更强,排斥VC进入溶剂化层。
图7:a、b为EC/DMC-VC和DEGDME-VC体系10 ns时的MD模拟快照;c为Na⁺与VC中O原子的径向分布函数(实线)和配位数(虚线)。10.1021/acsenergylett.5c00039
静电势的调控核心是通过改变分子结构、溶剂环境或添加剂类型,调整电荷分布特征ESPmin、ESPmax及分布均匀性,进而优化材料的界面作用和电化学性能,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策略。
通过在分子中引入电负性差异显著的官能团(如氟原子),改变分子表面的电荷密度,从而调控静电势的正负强度和分布范围。
下图b展示了EC、EA等溶剂及其氟代衍生物的静电势分布,氟代溶剂的ESPmin比非氟代溶剂更不显著(负电势减弱)。氟原子的高电负性导致分子表面负电荷分散,降低了溶剂与Li⁺的配位能力,实现Li⁺脱溶剂化能的降低。该策略通过分子结构修饰直接调控静电势特征,为设计弱溶剂化溶剂提供了思路。
图8:b为常规溶剂及其氟代衍生物的DFT计算静电势对比图,展示氟取代对溶剂静电势的影响。10.1002/aenm.202300259
通过更换溶剂类型改变离子的溶剂化结构,调整添加剂分子与离子的结合强度,进而改变添加剂的静电势分布与反应活性。溶剂与离子的结合能越高,越容易占据离子的溶剂化壳层,抑制添加剂与离子的不利相互作用。
结合下图MD 模拟快照、结合能、循环性能与库仑效率等数据,碳酸盐基溶剂(EC/DMC)中,VC 易与 Na⁺结合形成 Na⁺-VC 复合物,还原后静电势局域化生成有害 NED;而醚基溶剂(DEGDME)与 Na⁺的结合能(高于 VC 与 Na⁺的结合能)更强,Na⁺优先与 DEGDME 配位,VC 无法进入溶剂化壳层,其静电势分布改变,避免了 NED 生成,电池容量保持率显著提升。
通过设计添加剂分子结构,使其次级结构(如环结构、取代基)调控还原态静电势分布,确保其在目标离子体系中形成有益产物。
下图a展示了VC与Na⁺、Li⁺结合后还原态的静电势分布,Na⁺-VC还原态的静电势集中于特定化学键(C₁-O₃、C₂-O₃),导致分解生成NED;而Li⁺-VC还原态的静电势均匀分布于五元环,分解生成有益的LVDC。
图10:aVC与Na⁺、Li⁺结合后还原态的静电势分10.1021/acsenergylett.5c00039
基于此,设计类似Chl的添加剂,其甲基和氯甲基取代基使Li⁺-Chl和Na⁺-Chl还原态静电势分布一致,在两种体系中均表现出优异性能。该策略通过分子设计精准调控静电势分布,实现添加剂的跨体系应用。
图11:Chl结合(a) Li+和(b) Na+还原前后的静电势图、电池循环性能及库仑效率。10.1021/acsenergylett.5c00039
【做计算 找华算】
🏅 华算科技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
🎯500+博士团队护航,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