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相互作用的直观印象
化学里的“粘合剂”其实并非只有一种。
共价键像把两个人的手牢牢拧在一起,电子在两个原子之间共享,形成稳定的化学连接;
氢键则更像朋友间的拥抱——有方向性、有强度但可以断裂重组,常见于水分子之间、蛋白质和核酸的三维构型;
疏水作用不是单一的力,而是一种由溶剂(通常是水)驱动的自发分布现象。疏水基团彼此靠近以减少与水的接触,结果看起来像“相互排斥”但本质上是溶剂自由能在起作用;
范德华力则最为“温柔”——由瞬时偶极和感应偶极产生,作用范围短、强度弱,却在分子间的精细排序和吸附中不可或缺。
把这四种相互作用放在一起想,就像把建筑材料从“混凝土”到“胶水”再到“表面张力”和“静电吸附”排列:不同作用决定了分子如何结合、折叠、吸附与分离。

计算化学如何区分与量化它们
在计算化学里,我们用不同的工具来“看到”和测量这些相互作用。
共价键的形成与断裂属于电子结构重排范畴,通常使用量子化学方法(如DFT或更高阶波函数方法)来求解电子密度与键能;过渡态搜索、反应路径和键级分析都依赖于此。
氢键既有明显的静电成分,也含有一定的轨道相互作用与色散贡献,能量中等(几千至几万焦/摩尔)。我们常用能量分解分析(如SAPT或EDA)把总相互作用能拆成静电、交换、诱导和色散等分量,从而定量判断一个相互作用是不是以氢键为主。下图展示了氢键的示意图以及氢键密度的概率分布。

DOI: 10.52396/JUSTC-2024-0031
疏水作用的本质联系到熵和溶剂化自由能:经典量子化学难以直接给出“疏水力”,通常结合分子动力学(MD)和自由能计算(如潜在平均力或umbrella sampling)来得到溶剂化自由能与配位数变化,再用径向分布函数(RDF)和驻留时间统计去描述溶剂壳的结构与动力学。
范德华力在DFT里需要色散修正(D3、vdW-DF等)才能准确描述;在经典力场中,Lennard-Jones势通常承担短程排斥与长程吸引的角色,用来模拟范德华相互作用。计算时还要注意基组超限制误差(BSSE)对弱相互作用的影响,常用对位势法(counterpoise)进行校正。
从模拟到设计
理解与量化这四类相互作用能直接指导分子设计与材料优化。
比如在药物设计里,氢键决定了配体与受体的识别位点,而疏水面则影响结合亲和力与选择性;在纳米材料与吸附研究中,范德华力决定了层间间距与吸附能,而共价键决定了功能化稳定性。
实践上,一个合理的计算工作流:先用DFT或半经验量化关键键能、做能量分解以判定相互作用成分;用经典MD或AIMD研究在温度与溶剂环境下的动力学稳定性与时间尺度(例如氢键寿命、疏水簇的形成与崩解);若要得到热力学量(结合自由能、溶剂化自由能),则结合增强采样技术(metadynamics、umbrella sampling、free energy perturbation)来构建自由能面并计算ΔG。
下图展示了每个二聚体与水或 POPE/POPG/CL脂质之间相互分子间(库仑力和范德华力)作用的绝对值以及二聚体与水或 POPE/POPG/CL脂质之间氢键的平均数量。

DOI:10.1021/acs.jpcb.5c00942
对于初学者的建议是:不要把这些相互作用孤立看待,真实体系往往是多种作用叠加;模拟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层次(量子->经典->统计学),并通过多方法交叉验证(如比较DFT与高阶方法、显式与隐式溶剂)来提高结论可信度。
掌握了如何识别和量化共价键、氢键、疏水作用与范德华力,你就能从分子层面设计更可靠的催化剂、更高亲和力的药物分子和更高效的分离材料。
总结
共价键、氢键、疏水作用与范德华力构成了分子世界的“四大力场景”,每一种相互作用在能量尺度、方向性与可逆性上各不相同。
计算化学为我们提供了从电子结构到统计力学的工具集:用DFT与能量分解理解电子层面的键合与相互作用成分,用MD与AIMD研究溶剂化与动力学行为,用增强采样与自由能计算量化热力学稳定性并预测体系在实验条件下的表现。
工程应用常要求多方法结合与严格验证——通过实验数据或高精度计算回退验证模拟参数和结论。对于研究者而言,掌握如何在不同尺度上识别并量化这些相互作用,不仅能解释自然界的分子现象,还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分子与材料,推动药物、催化和功能材料等领域的发展。
【做计算 找华算】
🏅 华算科技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
🎯500+博士团队护航,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