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核磁共振波谱(NMR)全解析

液体核磁共振波谱(NMR)

结果解析及样品准备

 

在材料结构解析的众多光谱技术中,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被认为是最强大和独特的分析手段。作为核磁共振波谱的一个重要分支,液体核磁共振是一种基于原子核自旋和磁场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用于研究分子结构、化学组成、动力学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其具有高分辨率和定量分析能力,是现代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的重要工具。

NMR的基本原理

一、 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的本质是研究原子核在强外磁场中的量子力学行为。

1. 核自旋与磁矩
– 某些原子核(如 ^1H, ^13C, ^19F, ^31P)拥有自旋属性,使其像一个微小的磁铁,具有磁矩
– 最常用的核是氢核(^1H),即质子,因为它自然丰度高(99.98%),核磁信号强。

2. 在外磁场中的取向
当将这些具有磁矩的原子核置于一个强大的外部静磁场(B₀)中时,它们的磁矩不能任意取向,而是会分裂成一系列磁能级(量子化)。
– 对于 ^1H 核,其自旋量子数 I = 1/2,它只能有两种取向:
① 低能态(α态):磁矩与 B₀ 方向大致相同。
② 高能态(β态):磁矩与 B₀ 方向大致相反。
– 处于低能态的核数目略微多于高能态(根据玻尔兹曼分布),从而产生一个沿 B₀ 方向(z轴)的净宏观磁化矢量(M_z)。这是 NMR 信号的基础。

3. 共振吸收
如果用一个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射频场,B₁)照射样品,当射频的能量(ν)恰好等于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ΔE)时,低能态的核就会吸收能量,跃迁到高能态。这种现象就称为共振。

– 共振条件由 ‘拉莫尔方程’ 决定:ν = (γ * B₀) / 2π
ν:射频频率(MHz)
γ:磁旋比,是每种核独有的常数(例如 ^1H 的 γ 很大,所以信号强;^13C 的 γ 很小,信号弱)。
B₀:外磁场强度(Tesla)

– 因此,对于固定磁场 B₀,不同的核(具有不同的 γ)会在不同的频率下发生共振。这使我们能够选择性地观察特定种类的原子核(如只测氢谱或只测碳谱)。

二、 仪器构成:核磁共振谱仪
一台液体核磁共振谱仪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磁体(Magnet):
– 核心部件,提供强大、稳定且均匀的静磁场 B₀。
– 现代谱仪通常采用超导磁体,浸泡在液氦中(4.2 K)以达到超导状态,从而产生稳定不变的强磁场(常见的有 400 MHz, 500 MHz, 600 MHz,甚至更高)。磁场强度越高,分辨率和技术灵敏度越好。

2.  探头(Probe):
– 位于磁体中心,是放置样品和执行激发-检测操作的“心脏”。
– 包含射频线圈,用于发射射频脉冲(B₁)并接收来自样品的 NMR 信号。
– 通常配有温控单元,用于精确控制样品温度。

3.  射频发射与接收系统:
– 发射器:产生精确频率和形状的射频脉冲。
– 接收器:检测线圈接收到的极其微弱的 NMR 信号(自由感应衰减,FID)并将其放大。

4.  计算机系统:
– 控制整个实验过程:设置参数、发射脉冲、采集 FID 数据。
– 对采集到的时域信号(FID)进行傅里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 FT),将其转换为我们能读懂的频域图谱,即 NMR 谱图。

5.  样品管:
– 样品溶解在合适的氘代溶剂(如 CDCl₃, D₂O)中,装入细长的玻璃管(通常直径 5 mm),然后插入探头中。样品管在压缩空气的驱动下高速旋转,以提高磁场均匀性。

 

NMR的应用领域

液体 NMR 是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

1.  有机化学/药物化学:
① 结构鉴定与解析:确定未知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是合成化学家的“眼睛”。分子结构解析利用¹H和¹³C NMR光谱快速确定分子的化学结构。
– 案例:通过核磁分析某新合成药物分子的结构,确认其目标官能团(如羟基、酮基)是否存在。
② 反应监测:实时跟踪化学反应的进程和中间体的产生。
– 案例:分析有机合成中的Grignard反应中活性中间体的生成速率和稳定性。
③ 纯度检查:评估化合物的纯度及其同分异构体。
④ 定量分析(qNMR):需标准品即可精确测定混合物中特定组分的含量,广泛应用于药物定量和参考物质定值。

2.  生物化学与结构生物学:
① 蛋白质结构与动力学:通过多维 NMR 技术(如 ^1H-^15N HSQC)解析蛋白质在溶液中的三维结构、折叠过程以及与其他分子(如药物、DNA)的相互作用。
– 案例:解析溶液中酶-抑制剂复合物的结构,了解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的相互作用。
② 代谢组学:通过分析生物体液(如血液、尿液)的 ^1H NMR 谱图,寻找疾病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诊断和病理研究。
– 案例:通过液体核磁分析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葡萄糖和乳酸水平,揭示代谢异常。
③  药物筛选:利用NMR分析小分子药物与靶蛋白之间的结合亲和力。
– 案例:高通量筛选抗癌候选药物,通过NMR技术确认其与癌细胞表面蛋白的结合模式。

3. 材料与高分子化学
① 聚合物序列与分子量分布:测定共聚物的组成、序列分布、立构规整度等。
– 案例:分析共聚物中不同单体的比例和排列序列。
② 纳米材料表征:通过扩散核磁测量功能化纳米颗粒在溶液中的扩散行为,研究表面修饰效果。

4. 环境与食品科学
① 环境污染物检测:利用核磁分析水中有机污染物(如苯酚、芳香胺)。
– 案例:通过¹H NMR检测某河流样本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和浓度。
② 食品质量控制:液体核磁可用于分析食品的成分(如脂肪酸、糖类)。
– 案例:利用NMR监测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判断是否掺假。

 

液体核磁与固体核磁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SSNMR, Solid Stat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是一种以固体样品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手段,目前应用于化学合成、多相催化、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生物大分子和药物剂型等诸多应用领域。

那么固体核磁和液体核磁如何选择呢?
简单的讲:样品只要能溶解在某种溶剂, 就考虑检测液体核磁。完全不溶的化合物, 或者刻意探讨四级矩相邻关系的化合物, 才考虑使用固体核磁检查。能溶解的,最好用液体,更能体现分子结构相关性。

具体对比如下:

液体核磁共振波谱(NMR)全解析

 

 

NMR数据分析

一、 关键概念与信息

一张 NMR 谱图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分子结构信息:

1.  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δ):
① 定义:由于核外电子云对原子核的“屏蔽”作用,不同化学环境下的同种原子核实际感受到的磁场强度略有不同,因此其共振频率会发生微小的偏移。
② 表示:使用无量纲的 δ 单位(ppm)表示,与仪器磁场无关,便于比较。
不同化学基团的典型化学位移范围(¹H NMR):
– 0.5–2 ppm:烷基氢(饱和碳链上的氢)。
– 2–4 ppm:邻近电子吸引基团的氢(如邻近氧、卤素)。
– 4–6 ppm:双键烯丙基氢(C=C-H)。
– 6–8 ppm:芳香环上的氢。
– 9–10 ppm:醛基氢。
– 10–12 ppm:羧酸氢。
③ 信息:化学位移是判断原子核所处化学环境(如-CH₃, -CH₂-, -OH, -COOH等)的最重要依据。

2.  耦合常数(J-Coupling Constant, J):
① 定义:通过化学键传递的核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谱线发生分裂。
② 信息:J 耦合的大小(单位 Hz)提供了相邻原子核之间的关系(如邻位、间位、反式、顺式等),是确定分子构型、构象的关键。典型值范围为1-20 Hz。
1D NMR光谱中的分裂模式:
– 双峰(Doublet):两相邻核,比例为1:1。
– 三峰(Triplet):三个相邻核,比例为1:2:1。
– 多峰(Multiplet):更复杂的分裂模式。

3.  积分(Integration):
① 定义:谱图中信号峰下的面积。
② 信息:对于 ^1H NMR,峰面积与该化学环境中原子数量成正比。例如,一个面积为 3 的峰对应 3 个质子(如-CH₃),一个面积为 2 的峰对应 2 个质子(如-CH₂-)。在1H^1H1H NMR中,积分值可用于推测氢的相对数目。

4.  弛豫(Relaxation):
① 定义:高能态的核通过非辐射途径释放能量回到低能态的过程。
② 种类:包括纵向弛豫(T1,恢复宏观磁化矢量 Mz)和横向弛豫(T2,决定谱线宽度)。
– 纵向弛豫时间(T1):反映核自旋恢复到热平衡所需时间。与分子运动速度相关,可用于动态分析。
– 横向弛豫时间(T2):表示核自旋之间相位失同步的时间,影响谱线宽度。T2越短,谱线越宽。
③ 信息:弛豫时间与分子大小、运动性密切相关,弛豫时间反映了分子的动力学性质,是研究分子动力学的重要工具。

5. 信噪比(SNR)与分辨率
① 定义:核磁分辨率依赖于静磁场强度和设备稳定性。
② 信噪比提升的主要手段:
– 增加扫描次数(通过叠加减少随机噪声)。
– 优化磁体均匀性与射频接收效率。

二、 核磁数据分析

液体核磁数据需要经过信号采集、傅里叶变换和峰形分析。以下是数据分析的关键步骤:

1. 数据处理
– 信号平均:通过多次扫描叠加提高信噪比。
– 傅里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将时间域信号转换为频率域谱线。
– 相位校正:调整谱线的对称性。

2. 光谱解释
– 化学位移用于识别分子中不同环境的核。
– 偶合常数揭示相邻核之间的连接方式。
– 峰面积与核的数量成正比,用于定量分析。

 

液体核磁样品准备方法

1. 样品要求:
① 非磁性和非导电性。否则会扭曲磁场,降低分辨率;
② 液体样品尽量用高液小瓶装样,溶液内无灰尘或沉淀,尤其不应含有磁性元素杂质。

2. 溶解性和测试要求:
样品是否可以很好的溶解是测试的关键。
① 测1H谱:5-10mg,浓度不宜太低或太高,影响匀场效果;
② 测13C谱和杂核谱:20-100mg,浓度越高出峰越快,可节约测试时间;聚合物及其他分子量大的化合物,需要适当增加样品量,具体来说:
 小分子样品(分子量小于600)如果测试碳谱需要达到40mg/ml以上的这个溶解量,测试时提供的样品量大于25mg
 大分子样品如果测试碳谱需要达到80mg/ml以上的溶解量,测试时提供大于50mg的样品。
③ 送样请扫描文末二维码添加微信,若样品量太少,请提前告知

3. 溶剂:
需要选用氘代试剂,溶解后为混合均匀的溶液,无悬浮颗粒和沉淀物,装入核磁管后溶液高度不得低于3.5cm。
溶剂选择:
– 溶解度越大越好;
– 溶剂信号不能与样品信号重叠;
– 粘度越小越好。

4. 内标物:
化学惰性,不与样品缔合。出峰在高场,一般有机物出峰在左侧。
– 常用内标物:四甲基硅烷(CH3)4Si,TMS
– 其他内标物:4,4-二甲基-4-硅代戊磺酸钠(DSS);3-三甲基甲硅烷基-2,2,3,3-四氘代丙酸钠(TSP)。

5.  送样:

如氘代试剂为挥发性强和流动性的氘代试剂(氘代氯仿),请不要自行溶解送样。样品在运输途中易挥发或者泄漏,容易造成样品损失。

-END-

 

 

声明:部分内容整合自网络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晰云易测

原文标题:《液体核磁共振波谱(NMR)全解析》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oBHaHqqCCY-ARMs5p1LZw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上一篇 19小时前
下一篇 18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