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AFS 的本质是通过分析 X 射线吸收系数(μ)随入射能量(E)的变化规律,反推中心原子的局部微观环境。其谱图分为预边、近边(XANES)、扩展边(EXAFS) 三个区域,各区域的物理起源与结构信息高度关联,需明确区分并精准解读。
预边(E :源于内壳层电子(如 1s)向价层空轨道(如 3d)的电偶极禁戒跃迁(Δl≠±1),仅当配位环境存在对称性破缺(如八面体畸变)时才显著。其峰强度与 3d 轨道空穴数正相关,可定量判断过渡金属的氧化态(如 Fe²⁺ vs Fe³⁺的预边峰面积差异可达 30%)。
XANES(E₀±50-100 eV):电子跃迁到近核空能级(如 4p)或形成准束缚态,受化学键类型、配位对称性(四面体 / 八面体)及配位原子电负性显著影响。需结合理论模拟(如 FEFF、FDMNES 软件)分析峰形:例如,O K 边 XANES 中,530 eV 附近的峰对应桥氧(M-O-M),532 eV 附近峰对应端氧(M=O),可直接区分催化剂表面的氧物种类型。
EXAFS 是 XAFS 技术定量解析结构的核心,其振荡信号(χ(k))源于高能光电子(E_k = E – E₀)与邻近原子的散射干涉,满足以下关键公式:
式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与结构信息直接对应,是研究生数据拟合的核心对象:
Nj:第 j 层配位原子的配位数(误差 ±10%-20%,需用标样校准);
Rj:中心原子与第 j 层配位原子的键长(精度 ±0.01 Å,是 EXAFS 最可靠的参数);
σj2:键长的均方无序度(反映热无序与结构无序,需控制拟合变量避免过拟合);
fj(k):散射原子的散射振幅(与原子序数 Z 正相关,可区分配位原子种类,如 O 与 N 需结合 XANES 辅助判断)。
~关键区分:XANES 与 EXAFS 的应用边界
XAFS 常用透射模式与荧光模式,样品制备要求差异显著:
透射模式:适用于高浓度样品(质量吸收系数 μx≈1.0,x 为样品厚度),粉末样品需压片(直径 13 mm,厚度 0.1-0.5 mm),薄膜样品需控制厚度(如 100-500 nm),避免厚度不均导致的吸收系数波动。
荧光模式:适用于低浓度样品(μg 级)或厚样品(如块状合金),需用滤光片(如 Fe 样品用 Mn 滤光片)抑制弹性散射,样品需均匀分散(如生物蛋白样品需冷冻干燥避免团聚)。
国内常用同步辐射装置(SSRF、BSRF、HEPS)的 XAFS 线站各有优势,需结合课题需求选择:
SSRF BL14W1:能量范围 5-30 keV,适用于 K 边(Fe、Co、Ni)与 L 边(Pt、Au),配备原位高压反应池(最高 100 bar),适合催化原位实验;
BSRF 1W1B:能量范围 2-25 keV,聚焦光斑尺寸可达 10 μm,支持微区 XAFS,适合分析样品的区域结构差异;
HEPS BL12:第三代高亮度光源,能量分辨率≤0.5 eV,适合弱信号样品(如单原子催化剂)的 EXAFS 测试。
原位 XAFS 是解析动态过程的关键,需针对性设计环境装置:
催化原位:采用石英反应池,通入反应气体(如 CO/O₂),控温范围室温 – 800℃,需同步监测产物(如联用气相色谱),确保结构变化与反应活性对应;
电化学原位:设计三电极体系(工作电极 / 参比电极 / 对电极),电解液需选择低吸收系数的溶剂(如 LiPF₆/EC-DMC),避免 X 射线被电解液过度吸收;
低温原位:采用液氦恒温器(最低 4 K),研究低温下材料的结构相变(如超导材料的 Cu-O 键演变)。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研理测试
原文标题:《同步辐射 XAFS:必学的原子级局部结构表征技术(1)》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ppHyaMAcQNiD8gmvFU0CA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