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华算科技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催化火山图的全面、深入且结构化的认知框架;系统性地阐述催化火山图的内涵、成因及应用。

催化火山图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可视化模型,它将复杂的多维催化问题简化,为理性设计和筛选高效催化剂提供了理论指导。其核心在于找到一个关键的“描述符”,用以预测和衡量催化剂的最终性能。
催化火山图的定义是:一个将催化剂性能(Y轴,如反应速率、转换频率(TOF)、过电位等)与一个能够反映催化剂内在属性的描述符(X轴,最常见的是某个关键反应中间体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自由能)关联起来的二维图。
这个描述符的选择至关重要,它需要足够简单以便于高通量计算,同时又能捕捉到决定催化活性的关键物理化学性质。

DOI:10.3762/bjnano.5.96
这个模型的建立,极大地简化了催化剂的筛选过程。研究者无需对每一种候选材料都进行详尽且昂贵的实验或完整的反应路径计算,而是可以通过计算单一描述符的值,快速预测其催化活性,从而实现高效筛选。
火山图的理论根基可以追溯到萨巴蒂尔原理。该原理指出,一个理想的催化剂与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恰到好处”——既不能太弱,也不能太强。
相互作用过弱:如果催化剂表面与反应物的结合力太弱,反应物分子将难以被有效吸附和活化,导致催化循环无法顺利启动,整体反应速率低下。
相互作用过强:反之,如果结合力太强,反应中间体或产物会过于稳定地“钉”在催化剂的活性位点上,难以脱附,从而导致活性位点被“毒化”或堵塞,使催化循环中断,反应速率同样低下。
因此,最高的催化活性出现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的某个最佳结合强度上,这正是火山图“山峰”的理论来源。

DOI:10.3762/bjoc.20.224

位于火山图左侧的催化剂,其与反应中间体的结合能较弱(即吸附能为正值或接近于零)。在这一区域,催化循环的瓶颈步骤通常是反应物的吸附和活化。
例如,在析氢反应(HER)中,对于黄金(Au)这类与氢结合较弱的金属,其质子-电子转移并形成吸附态氢(*H)的步骤会很困难。
因此,随着催化剂与中间体结合能力的增强(即描述符在X轴上向右移动),吸附活化步骤的能垒降低,催化活性随之上升,形成了火山的左侧上升级斜坡。
当催化剂与中间体的结合变得过强时,情况发生了反转。位于火山图右侧的催化剂就属于这种情况。此时,反应物的吸附和初步活化可能变得非常容易,但后续中间体的转化或最终产物的脱附步骤成为了新的瓶颈。
强烈的吸附使得中间体或产物在活性位点上过于稳定,需要克服巨大的能量势垒才能脱离表面,这大大减慢了催化剂的周转速率。
例如,在哈伯-博斯合成氨反应中,一些金属与氮的结合过强,导致生成的N或NHx物种难以进一步反应或脱附,催化剂表面被“氮中毒”,活性降低。
因此,在这一区域,随着结合强度的进一步增加,催化活性反而急剧下降,构成了火山的右侧下降斜坡。
火山的峰顶区域,代表了催化活性的“黄金地带”。处于峰顶的催化剂,其与反应中间体的结合强度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平衡。
它既足够强,能够有效地吸附并活化反应物,降低初始反应的能垒;又不会太强,使得后续的中间体转化和产物脱附能够顺利进行,保证了催化位点的高效周转。
例如,在电催化析氢反应中,铂(Pt)就位于火山图的峰顶附近,其对氢的吸附自由能(ΔG_H*)接近于零,这被认为是其拥有卓越析氢活性的根本原因。

DOI: 10.1002/adma.202307150

火山图最直接和重要的应用,就是作为一种高效的催化剂筛选工具。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研究者可以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等计算方法,对成千上万种潜在的催化剂材料(如纯金属、合金、氧化物、单原子催化剂等)进行大规模的理论计算,快速获得其描述符的值(如吸附能)。
然后,将这些材料点绘制在预先构建好的火山图上,可以迅速识别出那些位于或接近火山峰顶的、具有最高潜在活性的候选材料。
这种“计算筛选-实验验证”的模式,极大地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试错成本,加速了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发现进程 。
火山图不仅能预测活性,还能提供关于反应机理的深刻洞见。通过分析一个催化剂在火山图上的具体位置,可以推断出其催化循环的决速步。位于左坡的催化剂,其决速步骤很可能是吸附;而位于右坡的,则可能是脱附。
此外,通过比较不同催化剂家族在火山图上的分布和趋势,可以揭示催化剂的结构、电子性质等如何影响其催化行为,从而加深对催化本质的理解。

催化火山图的发展正朝着更加精细、动态和数据驱动的方向演进。与微动力学模拟、高通量实验以及机器学习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催生出更多像“增强型火山图”这样的新一代分析工具。
这些新方法将能够处理更高维度的数据,揭示更复杂的构效关系,并最终实现对催化过程在原子尺度上更精准的预测和设计,为解决能源、环境和化工领域的重大挑战提供更为强大的科学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