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声子,这个听上去略显抽象的名词,其实正悄然主导着我们身边的世界。从材料的导热效率到电子器件的散热瓶颈,从热电转化的能效提升到高温涂层的隔热保护,声子无处不在。
它是晶格振动的量子化体现,就像光子之于光,声子承载着原子集体的振动能量,决定了热量如何在固体中传播。
近年来,科研人员通过操控声子的寿命、散射和传播路径,成功调控了材料的热导率,为高熵氧化物、热电材料等前沿功能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理解声子,不仅能揭示微观世界的奥秘,更能推动能源与信息技术的突破。
声子的概念及其与晶格振动的关系
在固体物理中,声子(phonon)是指晶格振动能量的最小量子,是一种描述晶体中原子集体振动的准粒子。简单来说,声子类似于光子之于光:就像光的电磁波振动能被量子化为光子一样,晶体中原子的集体振动(即晶格振动)被量子化后产生了声子。
每个声子对应晶体中一种特定的振动模式,携带着特定频率的振动能量ℏω(ω为该模式振动角频率,ℏ为普朗克常数)。当晶格振动被激发时,可以看作是产生了声子;当晶格振动衰减时,则对应声子的湮灭。
与电子或质子这样的实粒子不同,声子并不是具有独立实体的粒子,而是凝聚态物理中为方便描述集体激发引入的概念。这种量子化的描述能够解释许多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低温下晶体比热的异常行为等,从而为研究晶体物理性质提供了更准确的理论基础。

声子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晶格振动的集体激发。晶体中原子排列在规则的点阵上,但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平衡位置附近不断做微小振动。
这种振动在经典力学下可视为一系列耦合的简谐振子,而在量子力学框架下,其能量只能取特定的离散值,这些能量量子化的振动就是声子。
每个声子对应一种集体振动模式,也意味着具有一定的晶格波矢和准动量。声子的波矢 q 描述振动波的传播方向和波长,处于晶体倒易空间中;相应地,声子的准动量为ℏq,在与其他准粒子相互作用时需满足能量和准动量守恒。
在具有多个原子为基础单元(原胞)的晶体中,晶格振动可分为不同类型的模式,主要分为声学声子和光学声子两类。
声学声子指长波长极限下原胞整体运动的振动模式,相邻原子的振动方向相同,类似于连续介质中的声波(弹性波),振动频率随波矢近似线性关系增加,其波速等同于晶体中的声速。
由于声学声子在长波长下对应整个晶体的协同运动,这类声子通常具有较大的群速度,是热传导的主要贡献者之一。相比之下,光学声子则是频率较高的一支振动模式,在长波长极限下相邻原子的振动方向相反,体现的是原胞内部不同原子相对运动的模式。
光学声子的振动会改变正负离子间的相对位置,因此在离子晶体中可以与光发生相互作用(如红外吸收)。光学声子通常具有较低的群速度,对热传导的直接贡献相对声学声子小,但它们可以通过与声学声子的耦合与散射,对热传导产生间接影响。

doi: 10.1088/1674-4926/44/1/011902
热导率及声子在热传导中的作用
热导率(thermal conductivity,符号κ,也称导热系数)是材料传递热量能力的度量。它定义为单位温度梯度下,通过单位截面积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量,即傅里叶定律中的比例系数:q = -κ ∇T,其中q为热流密度,∇T是温度梯度方向。
直观而言,热导率高的材料(如金刚石、铜)能更有效地将热从高温处传导到低温处,因此常用于散热和传热;热导率低的材料(如玻璃、陶瓷和一些高热阻晶体)则更适合作为绝热体或热障材料,用于隔热保温。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领域对热导率有不同需求:例如电子器件希望材料具有高热导率以快速散热,而热电材料则需要极低的晶格热导率以保持两端温差、提高热电转换效率。

DOI: 10.1016/j.actamat.2021.116709
固体的热导主要有两部分贡献:电子热导和晶格热导。金属中自由电子丰富,因而电子在传热中占主要地位;但在电绝缘体和半导体中,自由电子很少,传热主要依靠声子来完成。
晶格热导率特指由声子(晶格振动)承担的那部分热传导能力。在晶体的热传导过程中,声子是主要的热载流子之一,通过在晶体中的传播将热能从高温处带到低温处。
然而,与电荷载流子的导电类似,声子在传热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散射机制的限制,导致其平均传输距离有限,从而使热导率具有有限的数值。
根据热传导的简化气体模型(或玻尔兹曼输运近似),晶格热导率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κ = (1/3) C v l,
其中C是声子的体积比热容,v是声子的平均群速度,l是声子的平均自由程。平均自由程$l$描述了声子在两次连续散射事件之间平均能够传播的距离。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提高材料的比热容或者声子的传播速度,有助于增大热导率;
相反,如果声子的传播途中经常发生散射(导致l变短),则热导率会降低。声子的群速度v由材料的晶格动力学决定:一般来说,刚性大的晶体(键能高、弹性模量大)具有较高的声速,因此声学支声子的群速度大,从而有潜力获得较高的热导率;
而原子量大、键软的材料声速较低,热传导能力往往较弱。这是因为长波长极限下声学声子的传播速度就是材料的弹性波波速,即声速。
调控声子影响材料热导率
来自Hopkins等研究人员于2025年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上的工作。该研究关注的是包含多种金属元素的氧化物,也称高熵氧化物或多元氧化物,它们在极端环境防护等领域有潜在应用。
研究者选取了一系列稀土氧化物(包括单一稀土元素的氧化物,以及含有多种稀土元素的混合氧化物),系统对比了它们在室温下的热导率和声子行为。实验测量发现:随着氧化物中阳离子种类从单一增加到多种,其晶格热导率显著降低。
例如,多元(多组元)稀土氧化物的热导率比对应的单组元氧化物低很多。这种热导率降低现象被证明直接与声子的寿命缩短有关,尤其是与光学声子模式的寿命变化相关。

DOI: 10.1038/s41467-025-58345-w
为何引入多种不同的原子会降低热导率?其物理原因在于:化学杂乱引入了强烈的声子散射。当晶格中存在不同质量、不同原子半径和键合作用的原子时,晶格周期性受到扰动,声子在传播时不断遇到“不规则”的原子环境。
经典理论上,早在20世纪中叶Abeles和Klemens等人的分析就指出,合金或固溶体中,不同质量原子引起的局部扰动会弹性散射声学声子,导致热导率下降。该研究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单组元稀土氧化物中,稀土元素与氧原子质量差异越大,热导率越低;
而多组元混合的氧化物由于存在多种不同元素,晶格质量和键长分布更加离散,因而声子散射更为剧烈,热导率大幅降低。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过红外椭偏光谱直接测量了这些材料中光学声子的寿命(振动模的阻尼宽度)。
结果表明,多元氧化物中光学模的寿命显著小于单一氧化物,说明其光学声子激发更宽、寿命更短,也就是光学声子的强散射。由此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关联:材料热导率的降低与光学声子寿命的缩短(或散射率增加)是对应的。
更深入的分析发现,这些多元氧化物中不仅有质量差异引起的散射,还有由于局部键合畸变导致的声子频谱变化。比如,随着不同元素引入,晶体结构中键长和键角产生畸变,表现为光学振动模式的频率发生红移(降低)。
声子频率的红移通常意味着晶格变“软”(振动模式能量降低),这往往伴随着更强的非谐性和散射。该文的理论计算支持了这一点:局部键的扭曲和错位增加了光学声子的散射宽度,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晶格的有效热传导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调整材料的元素组成(如在晶格中引入多种不同元素),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调控热导率的“旋钮”。这种方法利用化学组成产生的无序显著增强声子的散射,从而可控地降低热导率。
这一发现对设计耐高温热障涂层、热电材料等需要低热导率的功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指出了通过多元掺杂来调整声子散射强度、进而调控热传导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