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本文华算科技介绍了同步辐射技术在配位化合物结构表征中的应用,涵盖弹性散射、吸收光谱、散射技术及反常散射等维度。读者可系统学习到同步辐射技术的原理、优势及典型案例,了解其在复杂体系(如无序结构、溶液相、动态过程)中的独特价值,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是理解其化学性质与功能的核心环节。传统实验室技术(如X射线衍射、NMR等)虽已广泛应用,但在处理复杂体系(如无序结构、低浓度溶液相、原位反应中间体)时仍存在局限。
同步辐射技术凭借高亮度、能量可调、时间与空间分辨等特性,为配位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提供了突破性工具。

图1:目前用于配位化合物结构表征的主要方法的总体分类
DOI:10.1016/j.ccr.2014.03.027
弹性散射是结构表征的基础方法,其核心是通过探针(X射线、中子等)与物质的弹性相互作用,利用干涉效应推导原子空间排布。同步辐射光源的高flux(光子通量)和能量可调性,显著拓展了弹性散射技术在配位化合物中的应用范围。
X射线衍射(XRD)依赖于电子云的散射,对重原子(如过渡金属中心)敏感,但对轻原子(如H、O)分辨能力较弱;中子衍射则通过原子核散射,对轻原子和同位素差异敏感,可精确测定O-H键长等X射线难以捕捉的结构细节(如蔗糖中O-H键的测定)。
二者结合可全面解析配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例如在UiO-66 MOF的研究中,XRD可观测长程框架结构,而中子衍射能更清晰呈现高q区域的散射信号,揭示局部畸变,如图2所示。
但中子衍射需大型中子源,样品用量大(毫克至克级),限制了其常规应用。同步辐射XRD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尤其适用于微小晶体(微米级)和大单元胞化合物(如MOFs、配位聚合物)的结构解析。

图2:UiO-66氧化物分子筛脱溶状态下的模拟X射线粉末衍射(XRPD)和近边缘衍射(ND)图谱(λ=1.954厘米);图中的插图放大了高q区域,表明XRPD强度相对于ND强度有所减弱。
同步辐射的高亮度与准直性使其在化学晶体学中展现显著优势:
高分辨率结构解析:同步辐射的高flux可收集到更高q值的数据,提升结构分辨率(dmin=λ/(2sinθmax)),适用于精细电荷密度分析。
例如,通过同步辐射XRD数据的电荷密度分析,可揭示Co基配位聚合物中金属-配体键的共价性特征,为理解其磁性提供关键依据,如图3。
时间分辨衍射:结合快速detectors,同步辐射可实现毫秒级时间分辨衍射,追踪配位化合物的动态过程(如原位结晶、相变、催化反应中间体)。例如,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EDXRD)监测Pt(acac)2的热分解,捕捉中间态结构,如图4。
能量可调性:通过调节入射X射线能量,可避开样品中特定元素的吸收边,减少荧光背景,优化散射信号。如在Fe-rich样品中,同步辐射可将能量调至Fe K边前,避免荧光干扰。

图3:关于钴基配位化合物中金属键作用的最新研究发现(其结构日益复杂),基于同步辐射XRD数据的电荷密度分析得出。
左图:链中三个钴原子的配位情况以及配位聚合物的结构。热椭球以90%的水平绘制。右图:包含钴中心的四个平面的静态变形密度图,通过16K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的多极模型获得。
DOI:10.1021/ja8007215

图4:上半部分:在:150°C下,在氦气中5%的氢气环境下对Pt(acac)2进行原位分解,随后进行nr-ctcXES(左)和XAS(右)光谱分析。
下半部分:数据以二维图表形式呈现,时间轴从上向下排列。底部相应区域A、B和C的一维光谱分别绘制在下部的图中。从Pt(acac)2到Pt0纳米粒子的推测反应路径在图中间部分有所描绘。
DOI:10.1039/C2CC35086F
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是同步辐射特有的局部结构表征技术,通过分析吸收边后的振荡信号,获取吸收原子周围的局部配位环境信息(键长、配位数、无序度),尤其适用于无序系统(如溶液相、非晶态、分散催化剂)。
EXAFS的核心是光电子的弹性散射:入射X射线激发核心电子为光电子,其球面波被近邻原子背散射,形成干涉振荡。
通过傅里叶变换(FT)将k空间信号转换为r空间,可直接得到配位壳层的距离分布。
同步辐射的高flux使其能在低浓度样品(如10 mM的[Ru(bpy)₂(AP)₂]²⁺水溶液)中获得高质量数据,且元素选择性强(通过选择特定元素的吸收边),可在复杂体系中靶向分析金属中心的局部结构。
溶液相结构表征:配位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结构常与固态不同,EXAFS可捕捉溶剂化效应导致的键长/配位数变化。
例如,通过Ru K边EXAFS分析,发现[Ru(bpy)2(AP)2]2+在水溶液中保持稳定的六配位结构,配体键长与固态一致,如图5。
对于非晶态催化剂或纳米簇,EXAFS可解析金属中心的局部配位。如负载型Rh催化剂中,EXAFS揭示Rh的配位数随还原处理从6降至4,表明活性位点的分散与活化。
XRD反映长程有序,EXAFS聚焦局部结构。在UiO-66 MOF的脱溶剂化研究中,XRD未显示明显变化,而EXAFS清晰捕捉到Zr6O6八面体的局部畸变(8个Zr-Zr键缩短,4个伸长),揭示结构动态如图6。

图5:(c)配合物[Ru(bpy)2(AP)2]2+的分子模型(bpy=2-2′-联吡啶;AP=4-氨基吡啶)。(d)Ru K边XAS光谱。(e)从图(d)的归一化XAS信号。(f)通过傅里叶变换获得R空间EXAFS谱。
图6:(a)脱羟基化过程对UiO-66 Zr6O4(OH)4基础结构。(b)脱溶剂化的UiO-66 MOF结构,包括一个八面体超笼和两个相邻的四面体超笼。(c、d)通过XRD和EXAFS观察到的UiO-66脱溶剂化效应。
DOI:10.1021/cm1022882
对于无序或部分有序的配位化合物(如溶液、凝胶、纳米组装体),X射线散射(XRS)技术(WAXS、SAXS、PDF分析)是结构解析的核心工具,同步辐射的高flux和宽q范围使其性能远超实验室光源。
广角X射线散射(WAXS):覆盖高q范围(对应原子级距离),用于解析短程有序(如溶液中金属离子的配位结构)。
例如,通过同步辐射WAXS研究Ln3+与配体的络合,结合EXAFS确定配位键长与配位数。
小角X射线散射(SAXS):聚焦低q区域,反映介观尺度(1-100 nm)的结构特征(如MOFs的孔径分布、超分子组装体的尺寸)。例如,SAXS分析揭示锌卟啉通过非共价作用自组装为六元环结构,为人工光捕获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同步辐射的高亮度使SAXS/WAXS可在秒级时间尺度上监测动态过程(如配位聚合物的结晶动力学),结合原位反应池可追踪反应中间体的结构演变。

图7:该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能够同时采集XAS(XANES 和 EXAFS)、WAXS和SAXS数据。来自光学舱的单色化光束(I0)强度由第一个电离室测量。
全散射技术(总散射)同时采集Bragg峰与漫散射信号,通过对总散射结构函数S(q)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对分布函数(PDF)G(r),反映所有原子对的距离分布,如图8,适用于纳米晶、玻璃态等“结构挑战”体系。
同步辐射的高flux可覆盖宽达30 Å⁻¹的q范围,降低PDF的傅里叶截断误差,提升r空间分辨率。例如,PDF分析揭示纳米级MOFs的局部结构畸变,而XRD仅能反映平均长程结构。
与EXAFS相比,PDF无元素选择性,但可探测更远距离(达数百Å)的原子关联,二者结合可全面解析复杂体系。

图8:径向概率密度函数g(r)的示意图。径向概率密度函数用于量化给定系统内粒子之间的相关性。
常规XRD/XRS信号反映所有原子的平均贡献,难以区分原子序数接近的元素(如Mn/Fe、O/N)。同步辐射的能量可调性使其可利用“反常散射”效应,实现元素选择性结构表征。
当入射X射线能量接近某元素的吸收边时,原子散射因子f(q)会引入能量依赖的反常项Δf'(E)和Δf”(E),增强该元素对散射信号的贡献。通过在吸收边前后采集多组衍射数据,可分离目标元素的散射信号,实现:
1.1元素分辨定位:如在Fe-Co异双核配合物中,通过Fe和Co K边的反常散射数据,精确确定两种金属的占位比例(Fe0.94Co0.06与Co0.95Fe0.05),如图9。
1.2氧化态区分:利用不同氧化态元素的吸收边位移,通过反常散射信号差异区分其配位环境。

图9:(a)通过对射线异常散射数据的分析得出的Fe0.99Co1.01(LPh)4配合物的固态结构。(b)异常贡献∆f(λ)对X射线散射因子的实部∆f’(λ)和虚部∆f”(λ)部分。
DOI:10.1021/ic400292g
MAD相角测定:多波长反常色散(MAD)技术利用反常散射的相位信息,解决晶体结构解析中的“相位问题”,在蛋白质晶体学中广泛应用,也适用于复杂配位化合物(如多核金属簇)的结构解析。
DAFS技术:衍射反常精细结构(DAFS)结合衍射与吸收光谱的优势,通过监测特定Bragg峰强度随能量的变化,获取目标元素的局部结构信息(如键长、配位数),适用于无序或低对称性体系。
同步辐射技术凭借其高亮度、能量可调、时间与空间分辨等特性,在配位化合物结构表征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从单晶到无序体系、从静态到动态过程的全面解析。
未来,随着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如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时间分辨率将突破至飞秒级,能够捕捉配位化合物的超快结构变化。
同时,高能量分辨率荧光检测(HERFD)技术将进一步提升XANES的峰分辨率,实现氧化态与自旋态的精准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