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O-LUMO有什么用?

本文介绍了HOMO-LUMO轨道理论及其在有机催化、光催化和电催化中的应用阐明了前线轨道能级与分子反应性、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文献实例展示了HOMO-LUMO分析在催化剂设计和机理解析中的重要作用
HOMO-LUMO有什么用?
 

HOMO-LUMO基本概念

前线轨道理论简介: 前线轨道理论是分子轨道理论的重要分支,由福井谦一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用于解释分子的反应活性。
该理论关注参与化学反应的“前线轨道”,即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HOMO是能量最高且仍被电子占据的分子轨道,LUMO则是能量最低且尚未被电子占据的轨道
通俗地讲,HOMO代表分子中价电子的最高能量“天花板”,而LUMO代表可供电子进入的最低能量“地板”。这两个轨道定义了分子已占据与未占据能级的分界,被统称为前线轨道
当两分子相互作用时,一方的HOMO往往会与另一方的LUMO发生相互作用,这种前线轨道间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反应的趋向和活性。正如福井的扰动轨道理论所阐述的,研究反应物的前线轨道混合可以帮助解释反应行为。
HOMO与LUMO的物理含义: HOMO轨道上的电子是分子中最容易被激发或移走的电子。因此,HOMO能级的高低体现了分子失去电子的倾向(即被氧化的倾向)
根据近似的库普曼斯定理,HOMO能量的负值近似对应分子的电离能或氧化电位:HOMO能级越高(数值越接近真空能级),电子越松散,越容易被抽出,分子就越易失电子成为电子供体。
相反,LUMO轨道可视为分子接受电子的“空位”,其能级高低反映了分子获得电子的难易LUMO能级越低,越能强烈吸引外来电子,越容易被还原,体现为越强的电子亲和性
因此,HOMO能级高的分子通常是较强的还原剂(易提供电子),LUMO能级低的分子则是较强的氧化剂(易接受电子)。这一点在电化学中对应于较高HOMO意味着较低的氧化电位,而较低LUMO意味着较高的还原电位(更易被还原)。
此外,HOMO-LUMO能级差(通常称为HOMO-LUMO能隙)也是一个重要参数,它近似反映了分子的第一激发能。当分子吸收足够能量(如光子),电子可从HOMO跃迁到LUMO,HOMO-LUMO能隙大小决定了此跃迁所需能量,因而与分子的光吸收阈值有关。
HOMO-LUMO与分子反应性的关系 前线轨道能级不仅描述电子的供受能力,还与分子稳定性和反应活性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HOMO-LUMO能隙越大,分子越“硬”(Hard),电子分布越稳定,不易发生电子转移和化学反应;反之,能隙较小则意味着分子较“软”(Soft),电子更易被激发或转移,化学反应性更高
正如Pearson的硬酸软碱理论所指出的:“硬”分子通常有较大的前线轨道能隙,而“软”分子则有较小的能隙。
因此,HOMO-LUMO能隙常被视为分子全局硬度的量度,能隙越大表明分子全局硬度越高、反应倾向越低;能隙越小表明分子软度和极化率较大,往往具有更高的化学反应活性。
这一原则在许多反应体系中得到验证:例如,小能隙分子往往更容易发生电子转移过程,表现出较高的反应速率或更强的敏感性。
综上,HOMO和LUMO作为分子的前线轨道,分别代表了分子的供电子能力和受电子能力;它们的能级高低影响分子的氧化还原倾向,而二者之间的能隙大小则影响分子的稳定性、硬度以及对光的响应
通过分析分子的HOMO-LUMO特征,化学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反应性和物理化学性质,并据此设计更有效的反应路径或功能材料
HOMO-LUMO有什么用?
 

HOMO-LUMO在催化分析中的作用

在催化研究中,HOMO-LUMO信息是理解和预测催化剂行为的有力工具。具体来说,HOMO-LUMO能隙、HOMO/LUMO的空间分布以及能级排列等前线轨道特征,常用于判断催化剂或反应物的若干重要性质,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表征相联系。以下分别从有机催化、光催化和电催化三个领域说明HOMO-LUMO分析的作用:
有机催化中的作用:在有机小分子催化和有机金属催化中,HOMO/LUMO分析有助于阐明催化活化模式和反应活性趋势。许多有机催化反应可视作通过催化剂调整反应物的前线轨道能级来实现的。
例如,在胺催化的典型机制中,催化剂与醛酮类底物形成共价中间体,使底物的前线轨道能级发生有利变化:醛酮与一级形成烯胺中间体后,其HOMO能级显著提升,从而“抬升HOMO”使其相对于原底物更易充当亲核试剂。
相反,当不饱和醛与胺类催化剂结合形成亚胺离子(iminium)中间体时,底物的LUMO能级被有效降低,实现“降低LUMO”以增强其亲电性。
这两个原理分别被称为“HOMO提升催化”和“LUMO降低催化”,是有机催化中普遍存在的模式。
举例来说,L-Proline促使丙酮与芳香发生的不对称醇醛缩合反应中,就是通过生成烯胺提高丙酮α-位的HOMO,从而提高其对醛的亲核加成活性。
而麦克米兰等人发展的不对称Diels-Alder反应中,手性仲胺催化剂与α,β-不饱和形成亚胺离子,使得醛的LUMO下降,更易于和共轭二烯的HOMO发生重叠,从而加速环加成反应并控制对映选择性。
除了解释催化活化机理外,HOMO-LUMO能级还可用于定量关联计算与实验。例如,通过DFT计算一系列催化剂或底物的HOMO能级,可以预测其氧化电位的相对高低,从而与循环伏安等实验测量相比较;计算的LUMO能级则可与还原电位或亲电反应速率相对应。
如果某催化剂结构修饰后HOMO抬升,往往实验上会观测到其更容易被氧化(更低的氧化起始电压);若LUMO降低,则其接受电子或与亲核试剂反应的能力增强,可能体现为更高的反应收率或更快的转化率
这种计算-实验关联在现代有机催化剂设计中非常实用,可帮助筛选更活泼的催化剂或预测底物的反应趋势
光催化(光驱动反应)中的作用:在光催化和光催化剂设计中,HOMO-LUMO特征主要决定了光吸收性能和光生载流子的转移能力,对光催化活性起关键作用
HOMO-LUMO能隙对应于催化剂的光学带隙:能隙较小的分子或半导体可以吸收较长波长(低能量)的光。
例如,将有机光催化剂的HOMO和LUMO能级差从3.0eV减小到2.5eV时,其吸收峰往往由紫外移至可见光,从而提高对可见光的利用效率。通过修饰供体-受体结构来缩小能隙,实现光吸收红移是常见策略。
HOMO和LUMO的绝对能级位置决定了光催化剂激发态的氧化还原能力。如果光催化剂的HOMO(价带顶)能级较低(氧化性强),激发态空穴可以氧化牺牲试剂或反应底物;同时其LUMO(导带底)能级较高(还原性强),激发态电子可以还原另一底物分子。
只有当催化剂的HOMO/LUMO位置满足相应反应的电势要求时,光生电子-空穴对才能驱动目标氧化还原反应。例如,在水裂解光催化中,半导体的价带顶必须低于水氧化所需电位,导带底必须高于质子还原产生氢气的电位。
通过DFT计算光催化剂的HOMO/LUMO绝对能级,可以预测其激发态是否具备完成特定反应步骤的驱动力,并与实验测得的催化活性相印证
HOMO-LUMO有什么用?

DOI:

 10.3762/bjoc.21.76

此外,HOMO和LUMO在分子中的空间分布对光催化效率也有深远影响
如果一个光催化剂的HOMO和LUMO空间上高度重叠,光激发产生的电子和空穴容易在分子内复合,缩短了激发态寿命,不利于催化。
反之,若HOMO与LUMO分布在分子的不同部位(例如供体-受体分离型分子中,HOMO主要分布在电子给体单元而LUMO集中在受体单元),则激发后电子和空穴在空间上分离,有助于延长激发态寿命并促进载流子转移。
这在石墨相氮化碳(g-CN)等光催化材料的研究中得到验证:高度结晶的g-CN中,通过结构调控使HOMO局域于层间的富氮位点而LUMO局域于层内碳环上,实现了HOMO-LUMO在空间上的分离,结果显著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和迁移距离。
实验上,这种具有空间分离前线轨道的g-CN的产氢速率达到普通g-CN的14倍以上。
因此,在光催化剂设计中,研究者常通过计算前线轨道的能级和分布来优化光吸收(如调整能隙以改变吸收波长)以及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利用率(如采用推-拉电子结构延长激发态寿命),并将计算预测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寿命和光电流实验等进行对比,以指导材料的改性与优化。
HOMO-LUMO有什么用?

DI:

10.1016/j.apcatb.2024.124215

电催化中的作用:在电催化,尤其是分子电催化和均相催化领域,HOMO-LUMO分析帮助理解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特性和中间体的电子转移过程
对于分子电催化剂(如金属配合物或有机催化剂),HOMO能级往往关联于催化剂的氧化容易程度,而LUMO能级则对应其还原容易程度。
例如,一系列电催化剂中,计算发现HOMO能级最高的分子往往在实验上显示出最低的氧化电位,更易失去电子被氧化;LUMO能级最低的分子对应的还原电位往往最高,更易接受电子被还原
这与HOMO作为电子供体轨道、LUMO作为电子受体轨道的物理意义一致。研究者经常利用DFT计算不同催化剂的前线轨道能级,并与实验测得的循环伏安氧化/还原峰位相比较,从而半定量地建立能级-反应活性之间的关系。
除了能级高低,HOMO/LUMO能隙在电催化中亦是评估分子活性和稳定性的一个参数:较小的HOMO-LUMO能隙意味着催化剂分子较易发生电子重排或激发,可能具有较活泼的电化学行为,但过小的能隙也可能意味着中间体过于不稳定。
举例来说,在小分子催化过氧化氢合成的研究中,研究者合成了一系列取代的联吡啶阳离子(Viologen)催化剂,通过DFT计算发现,取代基为苄基的催化剂(BV)的HOMO-LUMO能隙最小,这与其实验上表现出的最佳电催化活性一致。
计算显示,BV分子中带正电的吡啶环相连的碳原子是过氧化氢生成的活性位点,而较小的前线轨道能隙有利于其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协同机制传递电子,从而大幅提高催化效率。
这一发现表明,通过调整分子的HOMO-LUMO能隙可以调控电催化反应路径,实现对产物选择性和活性的优化。同样地,在碳材料电催化剂中,引入杂原子或金属掺杂会改变材料的前线轨道结构
例如,有研究对富勒烯基纳米结构进行金属掺杂和表面工程,利用DFT计算了修饰前后的HOMO、LUMO能级和能隙,结果发现掺杂可以明显改变体系的前线轨道分布。
基于库普曼斯定理的分析表明,富勒表面修饰后HOMO能级下降、LUMO能级上升,因而能隙变宽,体系更稳定但电催化活性有所降低;反之某些修饰使能隙变窄则提高了活性。这种计算结果与实验中观测到的催化电流变化和稳定性趋势相符。
HOMO-LUMO有什么用?

DOI:

 10.1038/s41598-022-20048-3

另外,新近发展的接触电催化(contact-electrocatalysis)研究也借助前线轨道理论解释现象:当固体聚合物与水接触摩擦起电时,聚合物的LUMO越低,越易从水中接收电子,从而在界面产生更多羟基自由基,加速反应。
这一现象通过计算不同聚合物的LUMO能级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并提出了通过降低催化材料LUMO能级来提高电催化性能的新思路。
总的来说,在电催化研究中,HOMO-LUMO分析贯穿于催化剂设计-机理阐释-性能预测的各个环节:研究者利用前线轨道能级来预测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行为,用轨道分布判断活性位点和反应路径,并结合实验数据验证这些预测,以指导更有效的电催化剂开发。
HOMO-LUMO有什么用?

DOI:

 10.1039/d4ma00514g

HOMO-LUMO有什么用?
 

总结

从有机催化反应机理的解析,到光催化材料性能的提升,再到电催化剂活性位的识别,前线轨道分析均发挥了独特作用。
研究人员常借助DFT等计算方法获取催化剂或反应物的HOMO/LUMO能级和分布,将其与实验观测(如反应速率、选择性、光谱、电化学数据等)联系起来进行解释和预测
可以预见,随着计算化学和光谱技术的发展,HOMO-LUMO前线轨道理论将在更广阔的催化研究领域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帮助实验化学家设计出更高效、选择性更好的催化体系。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2025年6月16日 下午6:21
下一篇 2025年6月16日 下午6: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