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二氧化碳(CO2)定向转化为高附加值多碳(C2+)产品是一种促进碳中和的有效策略。特别是,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方便运输和储存的C2H5OH,可作为汽油的潜在替代品。
最近,考虑到使用清洁太阳能和绿色反应条件的优点,光驱动的CO2还原为C2H5OH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理想情况下该技术只需要CO2和H2O作为原料。
然而,由于电荷动力学缓慢,大多数报道的光催化剂应依赖使用牺牲试剂(如异丙醇或三乙醇胺)来提高CO2转化效率。此外,高C-C耦合能垒抑制了C2产物的形成,这导致CO2更容易转化为C1产品。因此,开发高效的光催化剂来克服这些障碍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仍具有挑战性。
近日,复旦大学郑耿锋、韩庆和张丽娟等报道了一种“预锁和纳米限制聚合”策略,用于在聚合物氮化碳(C3N4)介孔纳米纤维上可控合成具有低配位三角Cu3构型的超高密度Cu多原子催化剂(Cu3 MAC,其中Cu(I)和Cu(II)共存)。
具体而言,双氰二胺作为原料,经水热处理形成含有大量尿素基团的低聚物,通过配位作用锚定高浓度的Cu2+。随后的冷冻干燥处理用于激活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将Cu2+限制在一维(1D)纳米封闭空间中,从而抑制Cu2+在热退火过程中的迁移。在模拟阳光辐照下,Cu含量为36 wt%的Cu3 MAC光催化CO2还原为C2H5OH的产率为117 μmol g-1 h-1,选择性为98%,并且无需额外的牺牲剂。
基于原位光谱表征和理论计算,研究人员提出了三角Cu3 MAC上CO2转化为C2H5OH的光催化机理。首先,低配位三角形Cu3基团在光照射下有效积累光生电子,并且作为强碱来化学吸附并激活CO2形成*CO中间体;然后,*CO中间体被稳定为单个Cu位点和成对Cu位点附近的顶部和桥式构型,通过不对称的C-C耦合触发*COCO中间体的形成;*COCO中间体和三角形Cu3基团之间的这种独特构型使*CHCHOH中间体优先形成,从而使得C2H5OH选择性生成而不是*CHCOH脱水形成*CCH。
综上,这项工作强调了一个合理合成超高密度多原子催化剂的良好策略,促进了不对称C-C偶联合成C2H5OH。
Low-coordination triangular Cu3 motif steers CO2 photoreduction to ethanol.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5.DOI: 10.1002/anie.2025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