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而备受关注。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结构和性能直接决定了电池的整体表现。锂富集材料(Li-rich materials)因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在此,四川大学郭孝东、邱浪,卧龙岗大学Liu Jiayang等人通过系统的实验设计和多种先进表征技术,深入研究了锂富集材料在烧结过程中的相变行为。作者以Ni₀.₂₅Mn₀.₇₅(OH)₂为前驱体,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准球形的二次颗粒,并在高温烧结过程中引入锂源(如LiOH·H₂O),观察了材料从初始相到最终相的结构演变。此外,作者利用原位高温X射线衍射(XRD)和原位高温拉曼光谱技术,实时监测了材料在烧结过程中的相变过程。
结果表明,随着锂和氧的引入,前驱体首先转化为中间的立方尖晶石相LixTM₁₋xTM₂O₄(Fd̄3m),随后转变为层状结构,并伴随着从菱面体相到单斜相的转变。通过XRD精修和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XAS)分析,作者揭示了过渡金属(TM)空位在相变中的关键作用。这些空位源于TM离子的层间迁移,是LiTMO₂(R̄3m)向Li₂TMO₃(C2/m)相变的主要驱动力。
此外,作者还通过时间分辨的原位XRD技术,定量分析了相变的动力学过程,并计算了相变的活化能。实验结果表明,高温处理有利于Li₂TMO₃(C2/m)相的形成。

图1. 前驱体与LiOH·H₂O混合物的原位高温拉曼光谱图
总之,该工作深入解析了锂富集材料在烧结过程中的相变行为,揭示了LiTMO₂(R̄3m)向Li₂TMO₃(C2/m)的相变机制。作者通过多种先进表征手段,发现过渡金属离子的层间迁移导致的空位是相变的主要驱动力。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锂富集材料的结构演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还为高性能正极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实验结果来看,高温处理有利于Li₂TMO₃(C2/m)相的形成,而这一相的存在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此外,作者进一步提出了通过调控加热温度来调节结构有序性的概念,这为优化材料性能提供了新的方向。

图2. 原始样品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图
Phase Transition Behavior During Sintering Process of Li-Rich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5 DOI: 10.1002/aenm.202406031

郭孝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学院院长,获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人才项目,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天府万人计划,广东省韶关市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首届“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骨干(负责新能源方向)。主要从事化工新材料相关研究,聚焦二次电池关键材料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技术的开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10000次;申请发明专利53件,授权专利20件。同时承担Nano Res. Energy,Ecomat等知名刊物青年编委,四川省金属学会理事,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创业导师等学术兼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