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尺寸为25nm的纳米二氧化钛
TiO₂ 是一种两性氧化物,表面同时存在 Ti–O 键和表面羟基(–OH),使其具有亲水倾向。在干燥状态下,表面羟基数量有限,润湿性相对较弱;在水或潮湿环境中,表面容易吸附水分子形成羟基,显著增强亲水性,尤其在紫外光照射下(光催化作用)会进一步增强亲水性。纳米颗粒(尤其是25 nm)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原子比例,导致其表面能非常高;高表面能使纳米 TiO₂ 更容易吸附水分子或其他极性液体,从而表现出更强的亲水性,甚至比微米级 TiO₂ 更亲水。在溶液中或实际应用中,25 nm 的 TiO₂ 颗粒容易发生软团聚或硬团聚,形成微米级聚集体;这些团聚体的尺寸、形貌和孔隙结构会显著影响其表观润湿性,可能使整体表现介于亲水与疏水之间,与单个颗粒的理论润湿性存在偏差。
什么是表面能与表面湿润性
表面能:表面原子比物质内部的原子具有更多的能量,因此,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原子会自发的趋于物质内部而不是表面。把大块材料分解成小块材料后,所需要的能量与小块材料表面所增加的能量相等,即表面能增加。新形成的表面需要和其他物质产生吸附,以使得表面能量降低。
表面湿润性:固体表面能越高,液体越有可能润湿该固体表面。
亲疏水性的测定以及什么是亲疏水

https://doi.org/10.1515/pac-2014-1206
测定静态接触角 θ、前进接触角 θA 和后退接触角 θR 的示意图。在实验中,θ 的测定方法是首先将微注射器中的液滴(5 μL)轻轻沉积在水平的平面固体表面上。

(a) 静态接触角 θ,(b) 前进接触角 θA 和后退接触角 θR(γLV、γSV 和 γSL 分别为液体-蒸汽、固体-蒸汽和固体-液体界面的表面张力)。
液滴达到静态稳定状态后,液滴的图像由测角仪中的摄像头捕捉。固体-蒸汽、液体-蒸汽和固体-液体界面之间的表面张力平衡所产生的切角就是杨氏接触角,通常称为静态接触角θ。前进和后退接触角(θA 和 θR)由液滴膨胀/收缩法确定。具体来说,θA 是无柄液滴膨胀时测得的角度,例如,通过向无柄液滴连续添加少量液体(0.15 μL/s),液滴从 ∼2 μL 膨胀到 20 μL。后退接触角 θR 是通过从扩大的无柄液滴中抽出少量液体来确定的。
疏水性和亲水性是表面科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希腊语中,hydro 表示水,philicity 表示亲和力,phobicity 表示缺乏亲和力。在科学界,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当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 θ >90° 时,该表面是疏水的;当 θ
事实上,这一定义最近受到了 Gao 和 McCarthy 的质疑,他们将 “特氟龙 “称为 “亲水性”,因为它与水有很高的粘附性。其他人也注意到了这一定义的不足。Van Oss建议使用水合自由能(ΔGsl)来衡量亲水性和疏水性。根据对一些化合物水合自由能的分析,他发现当 ΔGsl > -113 mJ/m2 时,疏水性化合物在水中相互吸引;而当 ΔGsl 2 时,它们相互排斥。建议将-113 mJ/m2 作为疏水性和亲水性之间的临界值。
Vogler根据长程疏水相互作用的出现和消失,提出了 θ ∼ 65° 的临界值。这两个定义实际上与水表面亲和力关系不大。相反,临界点显示了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中疏水效应的提高。作者提出了亲水性和疏水性的改进定义。θRR >90°。作者讨论了疏水性的基本机制。此外,当表面的 θR >90°且 θA ≥145°时,该表面被定义为超疏水性表面。水和超疏水表面之间没有明显的吸引力。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材料er
原文标题:《纳米颗粒的亲疏水性可以用接触角表征吗?跟宏观材料的有区别吗》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FHt8UlviOYghm7-MtNnCQ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