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表面重构、表面弛豫、表面台阶化

表面重构

固体的表面重构可定义为固体的表面组成和结构偏离体相,其原因是表面原子和体相原子之间的局部配位环境不同。只要重构动力学足够快,重构的表面倾向于采用热力学上最稳定的表面组成和结构,与环境保持平衡。大多数单原子固体的清洁表面上的最顶层原子会向体层松弛,从而导致层间间距变短,使表面自由能最小化。表面越粗糙,向内松弛的程度就越大。

在反应环境中,分子会在固体表面发生化学吸附,这很可能会促使固体基质中的原子发生大规模迁移(吸附剂引起的表面重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催化系统的总自由能。研究发现,在化学吸附之前,不仅固体基质中的原子会发生迁移,吸附分子中的原子也会发生迁移,以优化表面化学键。 热力学推动了表面键两侧的化学重排,基质原子间键的减弱和吸附物的重排得到了化学吸附放热的补偿。吸附剂引起的表面重构可视为分子与固体表面之间的化学反应。因此,产物、重构表面的表面成分和结构会随着反应物(包括未重构表面的表面成分和结构、分子的成分和浓度/压力)以及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敏感变化。

在异相催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纳米颗粒会发生表面重构。然而,识别催化剂纳米粒子的表面重构仍是异相催化领域的艰巨挑战之一,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可在类似真实催化反应条件下运行的表面敏感表征技术。 

下面以甲醇在CeO2上的表面重构为例介绍常见金属氧化物的表面重构现象

二氧化铈纳米晶体的形态大多为纳米尺度的棒状(通常为(110) + (100)面)、立方体((100)面和八面体((111)面),它们在许多催化反应中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众所周知,这些平面的稳定性顺序为 (100)

材料的表面重构、表面弛豫、表面台阶化

CeO2 具有萤石晶体结构 (Fm3m),晶胞参数为 0.541 nm。 三种典型铈表面(111)、重构的(100)和(110)的平视图,表面 O 和 Ce 的配位不饱和(cus)数已标出。

通过甲醇吸附和红外光谱法研究氧化铈纳米形状(棒状、立方体和八面体)表面位点的性质时发现,在所有三种形状的 CeO2 上都显示出顶端甲氧基,而只有在铈棒和立方体上才显示出桥接和三配位甲氧基。考虑到表面铈原子和氧原子的配位状态以及它们在理想表面上的相对几何形状,预计 CH3OH 在(110)和(111)表面离解吸附时只能产生顶端甲氧基,而在(100)表面只能产生桥接甲氧基。仅在 (111) 表面,红外观察结果与预测结果之间存在良好的一致性,这表明铈八面体完全终止。然而,在 (110) 和 (100) 表面的甲氧基种类方面,红外观测结果与理论预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极性 O 端接的铈(100)表面被认为进行了表面重构,通过从表面去除 50% 的 O 来稳定表面极性。然而,由于表面 O 的立体阻碍作用,即使在这种重构的 (100) 面上,也很难在铈位点上生成顶上甲氧基。因此,一些配位不足的铈阳离子可以在顶部形成桥基和三配位甲氧基。 表面氧空位也是在铈棒上观察到的三配位甲氧基物种产生的原因。这些结果表明,CeO2 的氧化还原特性可以通过调整其形状来控制。

材料的表面重构、表面弛豫、表面台阶化

 

材料的表面重构、表面弛豫、表面台阶化

 

材料的表面重构、表面弛豫、表面台阶化

甲醇在CeO2上的表面重构,ACS Catalysis (2012), 2 (11), 2224-2234

参考文献:ACS Catal. 2019, 9, 6, 5692–5707 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9b01097

表面弛豫

材料的表面弛豫是指材料在形成自由表面时,表面层原子为了达到新的能量最低状态,会发生位置上的微小调整(通常是垂直方向的距离变化),不同于其在体相(bulk)中的晶体结构排列。这是一种原子结构层间距的重构,但不改变晶体结构类型。

表面形成时的环境改变:

材料内部的原子处于理想平衡位置,周围原子对它们的吸引是对称的;但表面原子缺乏一侧的配位(邻近原子变少),导致其受到的作用力不再平衡。
弛豫的表现:
表面层与下一层之间的原子间距通常会缩小,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增大。
区别于表面重构:
表面弛豫:只是原子间距的微调,不改变晶体对称性。
表面重构:原子重新排列,可能出现周期性改变,甚至形成与体相不同的结构。

比如,对于金属(如Cu、Al、Ni)或半导体(如Si、Ge)表面,在进行第一性原理计算(如DFT)时,会发现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的原子距离比体相中的小。例如:

Si(100)表面可能出现约10%以内的原子间距收缩。
金属表面(如Cu(111))的第一层原子向内移动几百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埃(Å)。
表面台阶化
材料表面台阶化是指材料表面由于晶体取向、外部应力或热处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原子层次高度差异的阶梯状结构。这种结构通常在高指数晶面或晶面之间发生重构时出现,其表现为表面并不是一个完全平坦的晶面,而是由若干低指数晶面以“台阶+台阶边”形式拼接而成。
台阶:表面原子排列中的不连续区域,相邻两个原子层之间存在单原子层高度差。可以想象为微观楼梯。
台阶化:指的是原本平整的晶面,为降低表面能或响应外部扰动,自发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台阶结构。
台阶的几何特征包括:
台阶高度:通常为一个晶格常数的整数倍。
台阶宽度:两个台阶之间的距离。
台阶方向和密度影响催化、吸附等性质。
台阶化的成因
1.热处理(高温退火)
高温下表面原子迁移能力增强,趋向于形成表面能更低的结构。
2.高指数晶面的不稳定性
高指数面(如 Au(310))能量较高,会分解为多个低指数面(如 Au(111) + Au(100))拼接结构。
3.外部应力或气氛调控
吸附原子(如O、H)或应力诱导重构也会促使台阶的产生或稳定。
4.本征缺陷或生长过程中形成
台阶结构也可在材料合成、晶体生长中自然形成。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材料er

原文标题:《材料的表面重构、表面弛豫、表面台阶化》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MJFjHDjaAib4fWt7yNKAg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上一篇 5小时前
下一篇 5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