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原子催化剂的常用载体

原子催化剂(Single-Atom Catalysts, SACs)作为催化科学领域的革命性材料,其定义是将孤立的金属原子通过化学键锚定在特定载体表面形成的催化剂。载体在SACs中发挥着多重关键作用,直接决定了催化剂的稳定性、活性和选择性。

然而,单原子在实际反应环境中极易发生团聚失活,因此载体的选择与设计成为实现单原子高分散和高稳定性的核心。不同类型的载体不仅为单原子提供稳定的锚定位点,还能通过调控局部结构和电子环境,赋予催化剂新的活性和选择性。

 

 

载体的核心功能

 

 

  • 活性位点锚定:载体表面通过缺陷位点(如氧空位、氮空位)或杂原子(N、S、P等)提供化学键合位点,防止金属原子迁移团聚。例如氮掺杂碳载体中吡啶氮原子对Cu单原子的锚定作用,使催化剂在反应中保持稳定。

  • 电子结构调控:载体与金属原子间的电子转移效应可优化d带中心位置,改变反应中间体的吸附强度。

  • 反应微环境优化:载体的孔道结构和表面性质可富集反应物或排斥副产物。

 

根据化学组成与结构特征,单原子催化剂载体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金属氧化物载体

金属氧化物载体(如 CeO₂、TiO₂、Fe₂O₃、Al₂O₃等)通常具有离子晶格结构,其表面暴露的金属阳离子和氧阴离子可提供多种配位位点。氧化物表面可以存在丰富的氧空位或羟基等缺陷,这些缺陷位点往往是单原子锚定的强结合点。

金属氧化物自身具有可调的氧化还原能力,如CeO₂的氧储存能力强,在高温氧化环境下能够“捕获”贵金属单原子。氧化物结构的特点还包括可通过改变晶面(如 (100)、(110)、(111) 等)和粒径调节表面能级,以及通过掺杂其他金属改变电子结构。

 

1、金属氧化物载体的优势

强金属-氧键(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可以有效稳定单原子,抑制团聚,使催化剂高温下仍能保持单原子分散;

电子效应可调,氧化物载体的电负性和氧空位浓度影响单原子电子结构,从而调控活性;

氧化还原环境配合,载体的可变价性有助于反应中间物吸附/生成,例如氧空位可以吸附O₂或其它物种,形成协同作用。

单原子催化剂的常用载体

2、典型的载体材料体系与应用

TiO₂基载体:适用于光电催化领域,其宽禁带特性(~3.2 eV)与单原子活性位点协同,在CO₂光还原中表现出优异性能。

CeO₂基载体:它的氧储存性能和自陷阱效应使其成为稳定的单原子载体。文献报告,Pt/CeO₂单原子催化剂采用高温原子陷阱法制备时,可以得到非常稳定的Pt–O–Ce配位结构,并且通过在CeO₂上锚定不同方式的Pt单原子(一种附着在表面,一种位于Ce平面取代位点),其催化性能差异明显。

单原子催化剂的常用载体

 

碳基材料载体

碳基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碳三氮四(g-C₃N₄)等)通常由sp²杂化的碳原子组成,结构多样,以其高导电性、大比表面积和可功能化表面成为催化领域的首选材料。比如碳纳米管由卷曲的石墨烯片构成,电子传输能力强;在这些碳骨架中掺杂氮、硼等异原子后,可以形成含孤电子对的配位位点,有利于金属单原子与载体锚定。

 

1、碳基载体的优势

优异的导电性有助于电子快速传输,增强电催化活性;

杂原子掺杂或缺陷调控可以灵活调节载体对单原子电子结构的影响,实现电子调控能力;

丰富的表面缺陷和功能基团使活性位点可控。

例如可通过改变掺杂元素或浓度来调节金属-氮(M–N)配位环境;此外,碳基材料通常可承受较宽的反应条件,对酸碱环境、温度等较耐受,保证单原子稳定性。

单原子催化剂的常用载体

2、典型的载体材料体系与应用

氮掺杂碳(N-C)载体:氮原子掺杂通过配位锚定电子给予双重功能优化载体性能:配位环境调控(吡啶氮锚定Cu单原子诱导d带中心上移,增强NO₃⁻吸附;石墨氮则促进Fe-N₄位点的电子转移能力);电荷重分布(硫掺杂镍氮碳,如Ni-N₃S₁/C通过S原子替换调节Ni中心电荷密度,在CO₂还原中优化*COOH形成能垒)。

石墨烯/碳纳米管载体:二维/一维碳材料凭借独特的电子输运特性和边缘效应成为理想载体:高导电网络(氮掺杂连通孔碳负载铜原子簇催化剂:CuAC-CuSA@NC在尿素电合成中实现高产率,归功于载体加速电子转移;限域效应碳纳米管内腔限域的金属单原子能表现出量子尺寸效应。

单原子催化剂的常用载体

 

有机框架与分子筛载体

金属有机框架(MOFs)和共价有机框架(COFs)作为新兴载体,凭借周期性孔道结构和原子级可设计性,为单原子催化提供了理想平台。

分子筛的刚性晶体结构、开放的孔道以及可调酸碱性为单原子催化提供独特微环境。

 

MOFs/COFs载体的优势:

精准定位:Zr-MOF(如UiO-66)的羧酸基团与金属单原子形成轴向配位,精确控制活性中心几何构型。

多功能协同:例如ZIF-8衍生碳负载的Pd单原子利用载体孔道限域效应,实现CO₂加氢制甲醇的选择性控制,其扩散-反应协同效率比传统载体高多倍。

分子筛载体的优势:

空间限域效应:ZSM-5限域孔道(~5.5 Å)使Co-SACs产生量子尺寸效应,抑制N-N偶联副反应,氨选择性大大提高。

酸碱协同催化:HZSM-5负载的Pt单原子利用载体布朗斯特酸位点活化水分子,促进CO氧化反应中*OH生成速率提升2个数量级。

单原子催化剂的常用载体

 

二维材料载体

二维材料载体(如石墨烯及其异构体、二维氮化硼、过渡金属二硫化物MoS₂/WS₂、MXene等)是一类厚度仅有原子级别的层状材料。其特点是表面原子全部裸露在外,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高度可定制性

 

1、二维材料载体的优势

超高比表面积与活性位点暴露:二维材料的原子级厚度(通常

可调控的电子结构:二维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如狄拉克锥、层间耦合)可通过堆垛方式精确调控;

表面功能化与稳定性增强:表面易于修饰官能团(如-NH₂、-COOH)或包覆保护层(如PEG、介孔二氧化硅),解决易降解材料的稳定性问题;

平面电子态密度高:支持通过异质结构设计(如vdW间距、材料选择)对单原子电子环境进行精细调整。

单原子催化剂的常用载体

2、典型材料体系与应用

石墨烯具有一层sp²碳原子格子,可通过缺陷或掺杂引入锚点;

二维MoS₂等TMD材料拥有过渡金属层夹杂硫层的结构,本身可自带带隙、电荷分布可调。MXene(如Ti₃C₂等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则表面带有–O, –OH等末端基团,能够与单原子形成强键。总体而言,二维材料通常是各向异性很强的层状晶体,能承载单原子与基底形成独特的相互作用。

单原子催化剂的常用载体

 

 

 

总结

 

 

SACs的性能不仅依赖于活性金属原子的本征性质,更与载体的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

随着材料科学和合成技术的不断进步,载体定向设计将持续推动单原子催化剂在能源、环境和化学合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但当前技术仍然存在例如:酸性/高温稳定性不足、宽工况适应性差以及规模化制备的瓶颈。深入理解不同载体材料的特点与调控机制,从单一组分向复合功能化演进,从静态结构向动态响应跨越,载体与活性位点的协同设计将成为突破现有催化性能极限的关键路径,是未来实现高性能单原子催化剂设计与实际应用的关键基础。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催化镁少女

原文标题:《单原子催化剂的常用载体》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wcKq_JJBZ98QG0aFtH0vA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上一篇 20小时前
下一篇 16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