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与电荷转移是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中极为重要的基础过程。它们不仅影响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还在催化、传感、分离、能源存储等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华算科技将从吸附与电荷转移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实验研究以及实际应用案例,深入探讨其机制、影响因素及在不同体系中的表现。
吸附是指分子或离子在固体表面富集的过程,通常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主要由范德华力驱动,而化学吸附则涉及化学键的形成。
电荷转移是指电子在两个或多个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移动。在吸附过程中,电荷转移通常发生在吸附剂表面与吸附分子之间,导致表面电荷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材料的电子结构、导电性、催化活性等性质。例如,在金属-半导体异质结中,电荷转移可以导致电子的注入或抽取,从而改变材料的电学性能。
吸附机制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主要由范德华力驱动,而化学吸附则涉及化学键的形成。在化学吸附过程中,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通常会发生电子的重新分布,即电荷转移。这种电荷转移可以是电子从吸附剂转移到吸附质,也可以是相反方向的电子转移,具体取决于两者的电子结构和相互作用。
直接电荷转移:电子直接从一个原子或分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或分子,通常发生在金属-半导体界面或离子-分子界面。
间接电荷转移:通过中间体(如溶剂、电解质)进行电荷转移,常见于电化学体系中。
界面电荷转移:在异质结界面处,由于能带不匹配,电子可以从一个材料转移到另一个材料,形成电荷转移。
在吸附过程中,电荷转移通常发生在吸附剂表面与吸附分子之间。例如,在碳纳米管(CNTs)与气体分子的相互作用中,气体分子的吸附会导致CNTs表面电荷的重新分布,从而影响其电学性能。
密度泛函理论(DF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研究吸附与电荷转移的计算方法。通过DFT计算,可以模拟分子在表面的吸附行为,并分析电荷转移的机制。
在Au/CeO2(111)表面,研究人员通过DFT计算了Au原子与CeO2表面之间的电荷转移情况,并发现Au原子在氧-氧桥位(Oa-Oo)上的电荷转移显著,而在铈顶位(Ce)上的电荷转移几乎可以忽略。
实验表征技术是研究吸附与电荷转移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表征技术包括: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用于分析材料表面的元素组成和化学态。
紫外光电子能谱(UPS) :用于研究材料的电子结构和能带结构。
电化学阻抗谱(EIS) :用于研究电极反应中的电荷转移过程。
例如,在单壁碳纳米管(SWCNTs)与二硫化钼(MoS2)的混合维度异质结中,研究人员通过拉曼光谱证实了SWCNT与MoS2之间存在显著的电荷转移作用,载流子可在界面处快速传输。
吸附与电荷转移在传感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基于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的化学传感器可以检测气体分子,如NO₂或NH₃。
当气体分子吸附到SWCNTs表面时,其电导率会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实现对气体的检测。此外,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传感器也可以利用电荷转移机制提高检测灵敏度。
在催化反应中,吸附与电荷转移是决定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例如,在Rh/C₆₀纳米催化剂上,不同支持物对吸附分子的吸附能和电荷转移量有显著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比较不同支持物的吸附能和电荷转移量,发现C₆₀-Rh₁₃H₂₀-C₆₀支持物的吸附能和电荷转移量均优于其他支持物。
在环境治理中,吸附与电荷转移机制被用于污染物的去除。例如,农药丁吡吗啉与腐殖酸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黄腐酸与丁吡吗啉之间存在氢键和电荷转移吸附等作用力,棕腐酸与丁吡吗啉之间存在电荷转移吸附等作用力,而黑腐酸与丁吡吗啉之间的作用力最弱。这些机制共同作用,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
在材料科学中,吸附与电荷转移机制被用于设计和开发新型功能材料。例如,碳纳米管纤维的分散机制涉及电荷转移和非共价吸附。通过引入电荷转移机制,可以增加碳纳米管的静电排斥力,从而实现高效的分散作用。
表面结构对吸附与电荷转移有重要影响。例如,在Au/CeO₂(111)表面,Au原子与台阶边缘的相互作用强于平面区域的相互作用,这表明表面结构对吸附行为和电荷转移有显著影响。
分子结构对吸附与电荷转移也有重要影响。例如,不同分子的吸附能和电荷转移量不同,这取决于分子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外部环境(如温度、压力、pH值等)也会影响吸附与电荷转移。例如,在电化学环境中,电极电位的变化会显著影响SERS强度,但区分电磁机制和化学机制的贡献具有挑战性。
🎯500+博士团队护航,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