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固态电解质?—特性、分类及全固态电池技术中的发展方向

 

总结:固态电解质是一类在常温或高温下保持固态并具备高离子传导能力的关键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新一代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储能器件。根据材料组成,固态电解质主要分为无机固态电解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复合固态电解质三大类。

无机体系如LLZO、LGPS等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优异稳定性,但制备工艺复杂、界面阻抗较大。聚合物体系以PEO为代表,具柔性和界面相容性,但室温下导电性较低。

复合固态电解质则通过有机-无机协同设计,兼具高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优异的离子迁移能力。未来,固态电解质在微结构调控、界面工程等方面仍需持续突破,以推动全固态电池及相关储能技术的发展。

什么是固态电解质?—特性、分类及全固态电池技术中的发展方向

什么是固态电解质?
什么是固态电解质?—特性、分类及全固态电池技术中的发展方向
固态电解质(Solid-State Electrolyte, SSE)是一类在常温或高温下保持固体状态、具备较高离子传导能力的功能材料
在结构上,固态电解质没有自由流动的液体组分,离子的迁移主要依赖材料内部的晶体缺陷、离子通道或分子链段运动。这一类材料能够在不依赖液态溶剂的前提下,实现阳离子(如Li⁺Na等)或阴离子的有效传导。

与传统液态电解质相比,固态电解质具有本征不燃、稳定性高、化学兼容性强等多重优势,被视为推动锂金属电池、钠离子电池及新一代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的核心材料。

其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显著提升电池安全性,极大降低起火爆炸风险,并有望配合高比能金属负极实现能量密度的跃升。此外,固态电解质还在高温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传感器等诸多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什么是固态电解质?—特性、分类及全固态电池技术中的发展方向
什么是固态电解质?—特性、分类及全固态电池技术中的发展方向

固态电解质的主要分类

什么是固态电解质?—特性、分类及全固态电池技术中的发展方向

当前,固态电解质主要分为三大类:无机固态电解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和复合固态电解质。这三类材料各具特色,在实际电化学体系中往往针对性优化、协同应用。

无机固态电解质

无机固态电解质主要指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等为主体的无机材料,其中锂离子导体是最重要的应用对象。典型代表有氧化物型如石榴石型LLZO(LiLaZrO₁₂)、NASICON型(如Li₁₊ₓAlTi₂₋ₓ(PO)LATP)、钙钛矿型(如LLTO)等,以及硫化物型如LGPS(Li₁₀GePS₁₂)及其衍生体系。

氧化物固态电解质为例,石榴石型LLZO拥有宽广的电化学稳定窗口(>5V),室温下离子电导率可达10⁻⁴10³ S/cm,且对金属锂具有良好兼容性,是当前最具潜力的无机电解质之一。

但传统LLZO的制备通常需要高温烧结(>1100°C),不仅带来高能耗、成本高昂,还可能引发组分偏析、微观结构退化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体性能

最新研究发展出“无烧结”或低温致密化技术。例如,三星等团队提出的“无序诱导”方法,通过机械化学预处理,使起始粉末形成亚稳态无定形相,再在低温(500°C)一步热处理即可完成致密和晶化,得到高导电的石榴石型电解质(σ_Li1.8×10⁻⁴ S/cm),大大简化了工艺。

这种方法不仅有效降低了工艺温度和能耗,还提高了材料的致密度和微结构均匀性,为未来薄膜化、宽幅化的无机电解质制造提供了思路。

什么是固态电解质?—特性、分类及全固态电池技术中的发展方向

DOI: 10.1038/s41467-025-58108-7

硫化物型固态电解质LGPS及其家族体系(如Li₁₀GePS₁₂Li₁₀SnPS₁₂等)则因超高室温离子电导率(>10² S/cm),成为高性能全固态电池的重要候选材料。LGPS结构具有连续的Li迁移通道,离子扩散活化能低(0.2~0.3 eV),传导性能卓越。

然而,结构缺陷或纳米化引入的无序度,并不总是利好于离子迁移。最新实验证明,通过高能球磨获得的纳米晶和无定形LGPS,整体离子电导率反而下降——这主要是由于高有序度晶格内的扩散通道被无序相破坏,从而阻碍了Li高效迁移。

这也提示,针对不同体系,应精准控制晶体有序度与缺陷类型,才能最大化其导电能力。

什么是固态电解质?—特性、分类及全固态电池技术中的发展方向

DOI: 10.1021/jacs.1c13477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以高分子材料为离子传导主体,常见的有聚氧化乙烯(PEO)、聚碳酸酯、聚丙烯腈等,辅以锂盐(如LiTFSI)提升离子浓度。聚合物链段运动为离子迁移提供通道,离子主要在非晶区完成跳跃扩散。

PEO基SPE是最经典体系,但其结晶性强,室温下离子电导率较低(10⁻⁷10⁻⁶ S/cm),主要原因是聚合物结晶区对离子运动形成阻碍。

最新研究采用统计共聚方法,在PEO主链中引入少量(如10 mol%)无规共聚单元,有效破坏结晶序列,显著提升非晶含量——实现室温下0.3×10⁻⁴ S/cm的导电率,并将Li迁移数提升至0.6。

由此制备的全固态LFP|Li金属电池在25°C表现出120 mAh/g的容量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显示了高分子结构调控对聚合物电解质性能提升的巨大作用。

传统PEO体系还可通过添加纳米颗粒(如LLZO等)或离子液体作为增塑剂,进一步降低结晶度并提升导电性能,但“本征无溶剂”聚合物电解质仍面临室温传导性低、机械强度有限的挑战。

什么是固态电解质?—特性、分类及全固态电池技术中的发展方向

DOI: 10.1038/s43246-021-00187-2

复合固态电解质

复合固态电解质(Composite Solid Electrolyte, CSE)是将无机陶瓷电解质与聚合物电解质有机结合,意在兼容无机高离子导电率、化学稳定性和聚合物柔性、界面相容性等多重优势。

LLZO(石榴石)陶瓷为填料、PEO为基体的复合电解质为例:在PEO中均匀分散纳米级LLZO颗粒,不仅能提升整体机械强度与热稳定性,还能通过相界面效应减缓锂枝晶生长,优化离子迁移通路。

最新实验表明,当LLZO粒径缩小至1 μm并均匀分布于PEO基体时,全电池的容量和倍率性能大幅提升。

例如,1 μm LLZO复合膜在LFP|Li金属全电池中,C/10下容量由139提升至150 mAh/g,C/2下由60提升至97 mAh/g,而进一步减薄电解质厚度后容量更是接近理论值(168 mAh/g),展现了极高的实际利用率和动力学优势。

除此之外,复合电解质的界面结构(颗粒分布、表面化学等)对电池整体性能影响巨大。采用先进制备工艺(如球磨-溶液法)能够调控陶瓷粒径和分布,减少聚合物/陶瓷界面阻抗,实现高效离子迁移与优异界面稳定性。

什么是固态电解质?—特性、分类及全固态电池技术中的发展方向

DOI: 10.1021/acsaem.0c00935

什么是固态电解质?—特性、分类及全固态电池技术中的发展方向

结语

什么是固态电解质?—特性、分类及全固态电池技术中的发展方向

固态电解质作为新一代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储能器件的关键材料,正经历从材料创新到界面工程、从基础科学到工程技术的多维突破

无机电解质、聚合物电解质和复合电解质三大体系各有千秋,其协同与跨界整合已经成为固态电池发展的主流路径。借助低温致密化、分子工程共聚、复合界面设计等新兴手段,固态电解质的整体性能和产业化前景将持续提升。

固态电解质的发展仍需解决批量制造、界面阻抗、循环稳定等一系列科学与工程难题。通过材料微结构的精确调控和界面相容性的系统提升,结合理论模拟与多尺度实验表征,固态电解质必将在储能革命和绿色能源体系中发挥更加核心的作用。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