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自旋构型在自旋依赖催化反应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尤其是在与配位环境的既定主导作用相比。
2025年4月23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姚建年、张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王熙在国际知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题为《Ferromagnetic Ordering Outperforms Coordination Effects in Governing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is on High-index Nickel Single Crystals》的研究论文。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综合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实验研究,系统地探究了高指数Ni单晶面([210]、[310]、[520])上的氧还原反应(ORR)机制,从而解决了这一争论。
与传统的d带中心预测相反,本研究证明了铁磁性排列从根本上决定了催化活性,其通过稳定三重态O2吸附并降低自旋禁阻跃迁能垒来实现。
Ni(210)晶面由于其优化的d带中心排列和增强的饱和磁化强度,表现出优异的ORR性能(半波电位:0.842 V),优于Ni(310)和Ni(520)。
外部磁场放大了这种效应,使Ni(210)的电流密度提高了28%——几乎是Ni(520)的三倍。
自旋极化DFT计算表明,铁磁性排列将*OH脱附的电位决定步骤能垒降低了7.0%,从而超越了配位数效应。
这些发现确立了铁磁性对齐作为自旋工程电催化剂的关键设计标准,为从以配位为中心的优化转变为自旋极化界面工程提供了范式转变。

图1:高指数单晶Ni(210)和Ni(310)晶面的晶体结构和电荷密度

图2:高指数Ni单晶箔的制备和表征

图3:单晶Ni箔的ORR性能
Ferromagnetic Ordering Outperforms Coordination Effects in Governing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is on High-index Nickel Single Crystals, Angew. Chem. Int. Ed., 2025.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4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