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光源的演变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从爱迪生发明电灯到伦琴发现X射线,再到20世纪60年代激光的问世,每一次光源的出现都深刻改变了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20世纪中叶以来,第四类光源——同步辐射光源的出现,被誉为继X光源与激光光源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性突破。它为人类探索物质微观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并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化学工程等众多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
本文华算科技将系统梳理同步辐射光源的发展历程,涵盖其发现、实验应用、代际演变以及当今的发展现状,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清晰的历史脉络。

一、同步辐射的发现与早期研究
1947年,美国纽约州斯克内克塔迪通用电气公司实验室在调试一台70 MeV电子同步加速器时,研究人员首次观察到一种强烈的光辐射。这一辐射随着电子能量升高,颜色由暗红逐渐转为明亮的蓝白色。经过分析,人们确认这种现象正是理论上预测的高速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曲线运动时辐射出的电磁波,即“同步辐射”。
最初,同步辐射并不受欢迎。加速器物理学家关注的是如何获得更高能量的粒子,而同步辐射恰恰加剧了能量损失。电子在加速器中每绕行一周,其能量损失与能量的四次方成正比,因此越高能量的电子损失越严重。然而,固体物理学家很快意识到这种辐射的独特价值,它连续宽广的光谱和高亮度使其成为研究物质结构的理想工具。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国家标准局以及前苏联的研究团队相继开展了真空紫外波段的光谱实验。结果表明,同步辐射具有高度一致性和可预测性,完全符合理论计算,逐渐被确立为一种新的理想光源。
二、同步辐射光源的代际演进
1、第一代光源(20世纪60—70年代)
第一代同步辐射光源并非专门为辐射应用设计,而是高能物理研究的副产品。科研人员在用于粒子对撞实验的同步加速器或储存环上“寄生式”地引出光束进行实验,因此又被称为“兼用光源”或“寄生模式”。
尽管这种方式亮度有限,但它已在X射线衍射、吸收谱、小角散射及晶体结构分析等领域展现了巨大潜力,奠定了同步辐射应用的基础。中国的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建于1988年,1991年运行)正是典型的第一代光源。
2、第二代光源(20世纪80年代)
随着应用需求的增长,第一代光源显然无法满足科学研究。于是,科学家们开始设计专门为同步辐射服务的储存环。1968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建成了世界第一台专用储存环“坦塔罗斯(Tantalus)”,标志着第二代光源的诞生。
第二代光源的特点是采用“查斯曼-格林”磁聚焦结构,以降低电子束发射度、提升光源亮度。同时,在环内增设波荡器、扭摆器等插入件,大幅扩展了辐射性能。中国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HFSRF,1989年出光,1992年运行)便属于第二代光源。
3、第三代光源(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三代光源进一步优化了低发射度储存环的设计,能够大规模使用插入件,产生更高亮度、更高相干度的光束。
世界上已建成的第三代光源超过二十座,其中日本SPring-8能量最高,达到8 GeV。我国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SRF,2007年建成)是典型的第三代光源,具备覆盖红外到硬X射线的广谱能力,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第四代光源(21世纪初至今)
进入21世纪,科学界提出了更高性能的需求,推动了第四代光源的发展。第四代光源主要包括两类:
1)极低发射度储存环(衍射极限光源):采用多弯铁消色散结构,将发射度降低至0.1 nm·rad以下,实现比第三代光源高1–2个数量级的亮度。
2)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FEL):典型代表为自放大自发辐射(SASE),2000年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首次实现饱和出光,之后又发展出回声谐波(EEHG)、直接外种子型和高增益谐波产生(HGHG)等模式。
我国目前的代表是北京怀柔正在建设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HEPS设计能量6 GeV,亮度达1022量级,是世界上设计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光源之一,预计2025年投入运行。
三、中国同步辐射光源的发展
中国的同步辐射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第一代: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1988年建成,是我国第一台同步辐射光源。
第二代: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NSRL),1989年出光,1992年运行。
第三代:上海光源(SSRF),2007年运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四代: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2019年开建,2025年试运行。
此外,中国还在推进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XFEL),作为第四代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四、同步辐射光源的科学意义
同步辐射光源被称为“微观世界的放大镜”,其优势在于:
高亮度与宽谱覆盖:从红外到硬X射线连续分布,亮度比常规实验室光源高出106–1011倍。
高准直性与高相干性:光束几乎平行,适合精密成像和结构研究。
时间结构:具备脉冲特性,可用于研究超快动力学过程。
基于这些特性,同步辐射光源已在凝聚态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产生重大成果。例如,SARS病毒蛋白质结构解析、“砒霜”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制研究,都依赖于中国的同步辐射平台。
五、展望
纵观历史,同步辐射光源的发展紧密跟随科学需求和技术进步。自1947年首次发现至今,历经四代演进,每一代都显著提升了光源的亮度、相干性与适用性。今天,全球已有50余台同步辐射装置在运行,成为支撑多学科研究最重要的大科学设施之一。
未来,衍射极限储存环与自由电子激光的结合将推动光源性能再度跃升,为人类探索物质世界提供更极致的“光之工具”。中国的HEPS与SXFEL正在为这一进程贡献力量,预示着我国将在同步辐射领域继续走向世界前列。
【高端测试 找华算】
华算科技是专业的科研解决方案服务商,精于高端测试。拥有10余年球差电镜拍摄经验与同步辐射三代光源全球机时,500+博士/博士后团队护航,保质保量!
🏅已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Angew、AFM、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
👉立即预约,抢占发表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