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下一代储能技术的希望与瓶颈
在寻求更安全、更持久、能量密度更高的储能解决方案的道路上,全固态电池(All-Solid-State Batteries, ASSBs)被寄予厚望。相较于使用易燃有机电解液的传统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以其固态电解质(Solid-State Electrolytes, SEs)替代液体,理论上能提供更高的安全性、更长的循环寿命和更高的能量密度 。然而,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道路并非坦途。目前,全固态电池的实际应用仍普遍面临着倍率性能差、循环性能不足和容量快速衰减等严峻挑战 。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些性能瓶颈的根源,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难题——“界面失效”。电池内部那些看不见的、仅有纳米到微米尺度的固-固界面,正成为决定全固态电池成败的关键。这些界面在充放电循环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其复杂的失效机制又是如何发生的?要解开这个“黑箱”之谜,我们需要一双能够洞穿物质深层的“火眼金睛”。
“界面”:全固态电池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全固态电池中,电极与固态电解质之间形成的固-固界面,是离子传输的必经之路,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电池的整体性能。然而,这个关键区域却异常脆弱,多种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在此交织,共同导致电池性能的衰退乃至完全失效。

10.14062/j.issn.0454-5648.20240837
1. 物理结构退化:枝晶生长与裂纹扩展
锂枝晶的生长是导致电池短路失效的“头号杀手”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在负极侧沉积为金属锂。不均匀的沉积会形成针状或树枝状的锂枝晶,一旦其穿透固态电解质隔膜,就会引发电池内部短路。更深入的研究发现,失效过程可能更为复杂。例如,利用原位可视化成像技术观察到,在锂枝晶生长之前或与之伴随,固态电解质内部可能已经形成了微小的裂纹 。在某些硫化物电解质(如LPSC)中,研究人员观察到锂沉积界面处会出现“坑洞”状的裂纹,这些裂纹会不断扩展并最终贯穿整个电解质层,为锂枝晶的侵入提供了通道,从而导致电池短路 。这表明,材料的机械-化学失效行为在微观尺度上相互关联,界面结构的退化是失效链条中的关键一环 。
2. 化学稳定性恶化:界面副反应丛生
除了物理结构上的破坏,界面处的化学不稳定性是另一个致命弱点。
- 负极界面:当某些固态电解质(如卤化物电解质)直接与金属锂或锂合金负极接触时,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例如,电解质中的中心金属离子可能被还原,并在界面处累积形成金属副产物,这会持续恶化界面的稳定性 。一项针对Li-In合金负极与Li3YCl6卤化物电解质的研究发现,在循环过程中,界面会发生复杂的相结构演变,形成一层含Li3InxYCl6的负极-电解质中间相(AEI) 。虽然这层中间相可能对抑制电解质分解和锂枝晶生长有一定作用,但它也揭示了界面化学环境的动态复杂性 。
- 正极界面:同样,正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之间也并非“相安无事”。例如,研究发现硫化物电解质与氧化物正极之间会发生界面寄生反应 。这些不期望的反应会导致富镍正极材料表面发生结构重构,进而引发电池性能的衰退 。
3. 环境因素侵蚀:看不见的“杀手”
一些固态电解质材料对环境非常敏感。例如,当某些电解质暴露在含有水分的潮湿环境中时,会与水分子发生反应,生成副产物,导致其自身结构发生降解,最终造成结构的化学失效 。这为全固态电池的生产、封装和长期使用提出了极高的环境控制要求。
同步辐射:点亮界面“黑箱”的“火眼金睛”
要深入理解上述复杂的界面失效机制,就必须采用能够原位、无损地探测电池内部微观结构和化学环境变化的先进表征技术。同步辐射(Synchrotron Radiation, SR)X射线技术正是这样一种强大的工具 。同步辐射光源能产生亮度极高、能量连续可调的X射线,使其具备了传统实验室X射线源无法比拟的优势 。凭借高亮度、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穿透性,同步辐射X射线技术能够实时、动态地监测电池在工作状态下,其内部“埋藏”的固-固界面的结构、组分、形貌和化学状态的演变,从而揭示失效的根本原因 。
多技术联用:同步辐射如何“断案”界面失效
同步辐射提供了一整套功能各异的分析技术,如同一个装备精良的“侦探工具箱”,研究人员可以协同运用这些技术,从不同维度对界面失效进行“断案”。
- 三维成像技术(SXCT & SXM):洞悉结构演化
同步辐射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XCT)和X射线显微镜(SXM)技术能够以极高的空间分辨率,无损地呈现电池内部的三维微观结构 。利用原位SXCT技术,科学家们得以首次“亲眼目睹”全固态电池内部锂枝晶的生长过程,并清晰地揭示了其与电解质微观裂纹形成与扩展之间的密切关联 。这种可视化的直接证据,对于理解和验证由枝晶引发的短路失效机制至关重要。

doi.org/10.1002/adma.202401909
X射线吸收光谱(XAS)及其近边结构谱(XANES)对特定元素的化学价态和局域配位环境极为敏感 。这项技术让研究人员能够精确追踪界面反应中元素的化学状态变化。例如,通过原位XANES技术,研究人员证实了硫化物电解质与富镍氧化物正极之间的确发生了界面寄生反应,并观察到了正极表面的结构重构现象 。在对LATP/Li负极界面的研究中,高能X射线光电子能谱(HE-XPS,一种与同步辐射紧密相关的技术)揭示了循环过程中界面处Ti4+向Ti3+的价态转变,这直接证明了金属锂对LATP电解质的强还原作用,是导致界面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此外,通过分析Y和In元素的XANES谱,科学家们还能详细研究卤化物电解质与Li-In合金负极界面中间相(AEI)的复杂演变过程 。

10.1021/acsenergylett.9b01676
- 衍射技术(SXRD):解析物相变迁
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SXRD)则主要用于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信息,如物相组成、晶格参数等 。在界面失效研究中,SXRD可以原位监测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相变,或者识别界面副反应生成的新晶体物质,从而为理解材料的结构退化提供宏观平均结构层面的证据。
结论与展望:迈向更可靠的全固态电池
综上所述,全固态电池的界面失效是一个涉及物理、化学、力学等多因素耦合的复杂过程。从锂枝晶的生长与裂纹的扩展,到界面处的化学副反应,再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电池性能的“短板”。
得益于同步辐射等先进表征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正逐步揭开这些微观失效机制的神秘面纱 。通过对界面动态演变过程的深入洞察,科研人员能够更精准地诊断电池“病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例如设计新型的界面保护层、开发与电极化学兼容性更好的固态电解质材料等 。
展望未来,发展更高时空分辨率的原位同步辐射技术,并将其与其他表征手段(如电化学测试、理论计算等)相结合,开展多尺度综合分析,将是推动该领域持续前进的关键 。毫无疑问,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控了界面,我们才能最终攻克全固态电池的瓶颈,迎接一个更安全、更高效的储能新时代的到来。
【高端测试 找华算】
华算科技是专业的科研解决方案服务商,精于高端测试。拥有10余年球差电镜拍摄经验与同步辐射三代光源全球机时,500+博士/博士后团队护航,保质保量!
🏅已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Angew、AFM、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
👉立即预约,抢占发表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