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SP视频学习资料,可以关注朱老师B站:https://space.bilibili.com/1690382481
今天的教程继续讲解VASP手册,前面的讲解涉及到了输入输出文件常见错误,关键参数设置问题,以及优化问题,大家可以按照我们教程里面的设置提交一下任务,体会一下,加深印象。
这里面是关于DFT-TS方法的重要提示。DFT-TS色散校正方法的色散能量的表达式与DFT-D2方法在形式上完全相同,但是重要的区别是色散系数和阻尼函数取决于电荷密度。因此,DFT-TS方法能够考虑由于原子的局部化学环境而导致原子的vdW贡献发生变化。通过设置IVDW = 2 | 20来调用DFT-TS计算。可以在INCAR中有选择地定义以下参数:
VDW_RADIUS = 50.0 # 配对相互作用的截止半径(Å)
VDW_ALPHA = [real array] # POSCAR中定义的每种元素的自由原子极化率(原子单位)
VDW_C6AU = [real array] # POSCAR中定义的每种元素的自由原子C6参数(原子单位)
VDW_C6 = [real array] # POSCAR中定义的每种元素的自由原子C6参数(Jnm6mol-1)(此参数覆盖VDW_C6AU)
VDW_R0AU = [real array] # POSCAR中定义的每种元素的自由原子R0参数(原子单位)
VDW_R0 = [real array] # POSCAR中定义的每种物质的R0参数(Å)(此参数将覆盖VDW_R0AU)
LVDW_EWALD = .FALSE.|.TRUE. # 通过Ewald’s的求和-no | yes计算Edisp表达式中的晶格求和(在VASP.5.3.4和更高版本中可用)
“IMPORTANT NOTES”里面对该方法做出了一些重要的提示,有需要使用此方法的朋友一定要仔细阅读“IMPORTANT NOTES”。
DFT-dDsC方法。dDsC色散校正中的色散能量表达式与DFT-D2方法非常相似,但是重要的区别是色散系数和阻尼函数取决于电荷密度。因此,dDsC方法能够考虑由于原子的局部化学环境而导致原子的vdW贡献的变化。通过设置IVDW = 4调用DFT-dDsC计算。阻尼函数参数的默认值可用于泛函PBE(GGA = PE)和revPBE(GGA = RP)。如果使用其他泛函,则用户必须通过INCAR中的相应标签定义这些参数(参考:J. Chem. Theory Comput. 7, 3567 (2011).)。可以在INCAR中可选地定义以下参数:
VDW_RADIUS = 50.0 # 配对相互作用的截止半径(Å)
dDsC类似DFT-D对一般泛函进行经验校正,但函数形式稍复杂,引入了实际电子密度信息。dDsC-B97(B97:GGA交换相关泛函)是所有泛函结合dDsC后性能最好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稍弱于M06-2X,但分子内色散性能比其、乃至B2PLYP-D3都好不少。在使用DFT-dDsC 前一定要仔细阅读“IMPORTANT NOTES”以及参考文献。
https://www.vasp.at/wiki/index.php/The_VASP_Manual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