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
-
三通讯单位联发ACS Energy Lett.: TiN涂层的优选取向可实现稳定的锌负极
金属锌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负极,但其在可充电水系电池中的广泛应用仍面临许多挑战,主要与锌的枝晶生长和腐蚀以及副反应有关。 在此,厦门大学王周成教授、梁汉锋副教授联合长春理工大学刘万强…
-
Nature Energy: 理论到应用一条龙,亚纳米尺寸Si负极迎重大突破!
由于循环过程中高容量合金负极的体积变化很大,因此希望使用小的负极颗粒来延长电池循环寿命。然而,实现亚纳米级颗粒(<1 nm)仍然具有挑战性。在甲硅烷(SiH4)气体的热分解过…
-
InfoMat:水系锌基可充电池: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
受益于高安全性、丰富储量、低成本和高能量密度的优势,水系锌基可充电池(AZBs)作为有前景的储能候选者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获得具有高可逆性和能量密度的高性能AZBs,人们致力于通过…
-
周光敏/梁正EnSM:将废旧LiCoO2直接绿色转化为高性能LiCoO2正极
钴酸锂(LiCoO2)是最广泛用于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电池的正极材料。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每年产生超过10万吨的废锂离子电池(LIBs)。传统的电池回收工艺包括火法冶金和…
-
华理胡彦杰EnSM:具有高电化学活性和水氧稳定性的补锂剂
大多数锂补偿材料对水和氧敏感,电化学活性低。 华东理工大学胡彦杰等开发了一种高电化学活性和水氧稳定的二方酸锂(Li2C4O4)作为锂补偿剂和锂源。 Li2C4O4可以在水中合成,并…
-
川大郭孝东/吴振国AFM:高强度核、高孔隙率壳的核壳梯度多孔硅负极
应力失效和固态电解质界面(SEI)的持续生长是导致硅负极锂离子电池失效的主要因素。传统的多孔结构通常会导致Si材料的强度和振实密度降低。由于Si的高熔点和化学稳定性,制备其多孔结构…
-
王春生ACS Energy Letters:双管齐下!实现低界面电阻+枝晶抑制!
使用石榴石型电解质的固态锂电池 (SSLB) 可能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且比液态有机电解液锂离子电池更安全。然而,SSLB面临锂枝晶和高界面电阻的挑战。为了抑制锂枝晶生长,界面应该是…
-
毛智勇Nature子刊:室温超声固焊,改善电极/固体电解质接触!
碱金属电极和固态电解质的结合被认为是开发高能可充电电池的有前途策略。然而,这两种组分的实际应用受到大的界面电阻和循环过程中有害碱金属沉积物(如枝晶)生长的阻碍,这些沉积物是由电极/…
-
中南方国赵EnSM: 水系锌电池电解液/电极界面电化学行为及优化策略
水系锌离子电池(ZIBs)由于环境友好、成本低、本质安全被认为是大规模储能的有前途候选者。然而,仍有许多科学和技术问题没有揭示,特别是对电解液/电极界面(EEI)电化学行为的基本理…
-
陈远富/贺加瑞EnSM: Fe3N@N掺杂石墨烯作为稳定锂金属电池的亲锂中间层
由于其超高的理论容量,锂(Li)金属负极对于高能可充电电池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重复充放电过程中锂枝晶的生长会刺穿隔膜,导致短路和严重的安全问题。 在此,为了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电子…
-
ACS Energy Lett.: 新纪录,冷压法制备的固体电解质电导率再创新高!
固体电解质(SEs)是提高传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有希望的候选者,近年来,硫银锗矿硫代锑酸盐锂超离子导体因其高的离子电导率和空气稳定性而被认为是很有前途的SEs。 在此,韩…
-
Nano Letters:不容忽视!隔膜对锌电沉积行为及锌电池寿命的影响
不受控制的锌电沉积是长循环锌电池的障碍。关于调节锌电沉积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很少像在实际电池中那样在存在隔膜的情况下进行研究。 在此,美国休斯敦大学姚彦、Yanliang Lia…
-
南大金钟EnSM:卤素可充电电池的当前进展和未来展望
目前电池的后续发展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高性能电极/电解液材料和创新的电池设计。由于卤素具有氧化还原电位高、成本低、资源丰富等优点,卤素在电池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研究。 在此,南京大…
-
卢怡君ACS Energy Letters:调节分子间相互作用,实现高性能水系电池!
使用具有成本效益和环境友好的分子拥挤剂来代替高浓度的盐是抑制电化学储能装置中水分解的一种很有前景的策略。然而,由于缺乏对拥挤剂结构如何影响电解液关键性能的全面了解,阻碍了高功率和高…
-
肖巍/付超鹏AM:低成本且空气稳定的可充电铝离子电池!
由于铝负极储量丰富、成本低和容量大,可充电铝离子电池(AIB)有望用于大规模储能。然而,目前AIBs的发展受到使用AlCl3/1-乙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电解液的阻碍,该电解液价格…
-
潘锋/张明建EnSM:Li@Mn6超结构基元的分散与富锂层状正极中氧活化的相关性
源自独特的180° Li-O-Li构型的氧活化有助于富锂过渡金属 (TM) 层状氧化物 xLi2MnO3 •yLiTMO2的高容量(> 250 mAh g-1),这是由于Li…
-
重磅!锂电连发两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2年7月1日Nature Nan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杨晓青教授团队在基于冷冻电镜观察固体电解质界面的结构和化学特性领域的最新成果“Char…
-
AM:兼具高能量/功率密度的可拉伸生物降解电池!
要实现一个可持续、技术先进的未来,就必须解决电子废物问题。可生物降解形式的电子产品通过其环境友好性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随着每天生产的设备数量以及它们的应用领域不断增加,必须开发能…
-
刘宜晋/袁清习等AFM:助力电极设计!深度学习实现电池正极裂纹检测和分析
共同一作:付天宇、Federico Monaco 通讯作者:刘宜晋、袁清习、张凯、李济舟 通讯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美国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研究背景 在锂离子电池(…
-
斯坦福崔屹团队,最新AM!
成果展示 全固态电池(All-solid-state batteries, ASSBs)作为高能量和高功率储能器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是由于锂离子传输的动力学缓慢,它们在室温下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