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杂模型是什么? | 半导体/光电材料电子结构调控的核心机制

掺杂模型材料科学半导体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通过在材料中引入异质元素或缺陷,可以显著改变材料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热导率等物理特性。

掺杂模型不仅在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在太阳能电池、LED、传感器、存储器等器件中。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掺杂模型的结构、机制及其在不同材料中的应用。

掺杂模型的基本概念与结构

 

掺杂模型是指在材料中引入特定的杂质原子或离子,以改变其电子结构和物理性质的理论模型。掺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n型掺杂p型掺杂n型掺杂是指引入提供额外电子的杂质原子,而p型掺杂则是引入提供空穴的杂质原子。掺杂的目的是为了调控材料的导电性、能带结构、磁性等性质。

 

在掺杂模型中,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掺杂原子的种类和浓度不同种类的掺杂原子对材料的性质影响不同。例如,在半导体中,掺杂的浓度决定了材料的导电类型和导电率。

 

掺杂原子的位置和分布掺杂原子可以在晶格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如替位掺杂、间隙掺杂、表面掺杂等。不同的掺杂方式会影响材料的电子结构和性能。

 

掺杂对能带结构的影响掺杂会引入新的能级,从而改变材料的能带结构。例如,在半导体中,掺杂可以形成施主能级或受主能级,从而改变材料的导电性。

 

掺杂对磁性的影响在某些材料中,掺杂可以诱导出磁性。例如,在过渡金属氧化物中,掺杂可以引入自旋极化子,从而产生磁性。

 

掺杂模型是什么? | 半导体/光电材料电子结构调控的核心机制

掺杂模型的结构示例

 

Co-Zn掺杂模型

 

在文献《Chemical and structural origin of lattice oxygen oxidation in Co-Zn oxyhydroxide oxygen evolution electrocatalysts》中,作者展示了不同比例的锌掺杂在钴氧化物(CoO2)中的结构模型。这些模型展示了不同比例的锌掺杂(0.10.20.5)对CoO2结构的影响。蓝色球代表钴原子,红色球代表氧原子,绿色球代表锌原子。这些模型表明,随着锌掺杂比例的增加,CoO2的结构逐渐发生变化,锌原子在不同位置的分布也有所不同。

 

掺杂模型是什么? | 半导体/光电材料电子结构调控的核心机制

石墨烯掺杂模型

 

在《Towards new graphene materials: Doped graphene sheets and nanoribbons》中,作者探讨了石墨烯的掺杂技术。石墨烯在未掺杂状态下表现出零能隙半导体特性,而为了实现电子应用,打开石墨烯的能隙是至关重要的。掺杂技术为定制石墨烯的电子性质提供了有力途径。例如,通过引入氮、硼等元素,可以改变石墨烯的能带结构,使其具有半导体特性。

掺杂模型的计算方法

 

掺杂模型的建立通常依赖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实验验证。在《基于MatElab的能源材料大数据利用及云插件开发》中,作者提出了一种确定掺杂结构的流程图。该流程图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获取材料信息ICSD数据库中获取材料的晶体结构信息。

 

计算Ea通过计算得到Ea值,并建立Ea模型。

 

预测不同掺杂比例和排列方式的Ea利用Heteroanionic化合物和Fast Li ionic conductors模型预测不同掺杂比例和排列方式的Ea值。

 

DFT计算通过DFT计算得到能量(E)和频率(f)模型,进行结构松弛优化。

 

得到最优掺杂方案最终得到最优掺杂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可行性。

 

掺杂模型是什么? | 半导体/光电材料电子结构调控的核心机制

结论

 

掺杂模型是材料科学和半导体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通过在材料中引入异质元素或缺陷,可以显著改变材料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热导率等物理特性。掺杂模型不仅在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计算方法的不断进步和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掺杂模型将在未来的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做计算 找华算】
🏅 华算科技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
🎯 500+博士团队护航,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10小时前
下一篇 10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