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交换膜水电解(PEMWE)具有高电流密度和低电阻损失,被认为是未来一项有前景的制氢技术。
目前,贵金属钌(Ru)和铱(Ir)氧化物催化剂在PEMWE的阳极中得到广泛应用。与IrO2相比,RuO2具有高活性和成本效益,在酸性OER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然而,RuO2催化剂倾向于遵循晶格氧机制(LOM),并在OER反应中产生许多氧缺陷,导致晶体结构坍塌。
此外,金属Ru位点可能被过氧化成可溶性RuO4物种,这些物种在高氧化电位下与晶格分离,导致催化稳定性差。从晶体结构的角度来看,RuO2的不稳定性与Ru-O键的电荷分布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调节Ru-O键的电子态来抑制OER过程中晶格氧的参与是提高RuO2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有效策略。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彭生杰、胡峰和李林林等构建了一种RuO2纳米颗粒锚定的LiCoO2纳米片电催化剂(RuO2/LiCoO2),实现了反应过程中RuO2的动态优化,显著提高了电催化稳定性。具有电子供体能力的LiCoO2纳米片载体诱导电子从Co位点到Ru位点的电子转移,提供电子补偿以稳定RuO2的价态。
更重要的是,在OER电位下,LiCoO2纳米片夹层内锂离子的二维扩散和提取引起了RuO2/LiCoO2催化剂界面的动态重构和演化。这种独特的动态自优化过程中度弱化了Ru-O键的共价性,抑制了晶格氧的参与,并在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
原子光谱表征和理论计算表明,优化后的Ru位点促进了*OOH中间体的形成,显著降低了速率控制步骤的催化能垒,促进了反应活性。因此,RuO2/LiCoO2电催化剂在150±2 mV的过电位下达到了10 mA cm-2的电流密度,并在0.5 M H2SO4溶液中稳定运行超过2300小时。
此外,RuO2/LiCoO2作为阳极在PEM电解槽中可以在1 A cm-2的电流密度下连续工作2000小时。总的来说,该项研究为解决酸性OER中Ru基氧化物电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平衡提供了一种方法,同时推动了Ru基催化剂在PEMWE中的应用。
Modulating the covalency of Ru-O bonds by dynamic reconstruction for efficient acidic oxygen evolu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DOI: 10.1038/s41467-025-58654-0

彭生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士,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南航首批“长空学者”,主持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南京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等20余项项目。2010年于南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院士,随后加入南洋理工大学Prof. Qingyu Yan和新加坡国立大学Prof. Seeram Ramakrishna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年加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一直从事微纳米结构及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电化学催化与储能研究,开发先进电极材料来构建高性能电化学储能器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JACS、Angew.和AM等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被引用约12000次,H-index 59。目前担任eScience、Advanced Fiber Materials等多个中英文期刊青年编委,出版学术专著两部。

胡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应用化学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双创博士”。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可控合成及电催化和热绝缘等能源转化/管理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博士后基金等多项课题。迄今已在Chem、AM、AEM、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Nano Lett.、Small、Nano Research、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李林林,2015年获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导师Prof. Madhavi Srinivasan。自2015年2016年相继在慕尼黑工业大学电动汽车研究中心(TUM CREATE)和南洋理工大学(NTU)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2018年入选南航长空学者计划。主要研究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新型电源(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空气电池)及电催化领域的应用。至今以第一作者在AEM、Nano Energy、Small、J. Mater. Chem. A、Nanoscale、Chem. Eur. J.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3篇,共计发表SCI论文38篇,其中高引用SCI文章9篇,论文累计引用次数12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