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团队,新发Nature子刊!

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团队,新发Nature子刊!

成果简介

锂金属电池(LMBs)的实际应用中,控制锂(Li)的成核和生长是避免枝晶形成的关键。硫化锂(Li2S)促进了锂的传输,但其晶体取向对Li的沉积行为有显著影响。基于此,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和黄令教授、英国拉夫堡大学林文锋教授、重庆大学Oh Rena副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研究了锂(Li)离子在Li2S不同晶面上的沉积行为。结果表明,致密的Li2S(111)因其对Li的有效吸附和快速传输而成为Li沉积的最有利方面。作者采用缺陷工程技术,对含硫缺陷的Cu2S(记为Cu2Sx)进行原位电化学锂化,制备了三维(3D)垂直排列的Li2S(111)@Cu纳米棒阵列。这些阵列作为混合离子/电子导体,有效地平衡了Li/基底界面上的电子和离子传输。

当底物由Cu变为Li2S(111)@Cu时,作者观察到Li的成核和生长过程从递进模式转变为瞬时模式。递进模式是指Li核在Cu衬底上连续生成,并伴随着预形成核的生长。该过程往往导致形成不均匀的成核位点和不均匀的Li沉积,最终导致枝晶生长。通过使用Li2S(111)@Cu衬底,由于表面条件均匀,Li核瞬间形成并均匀分布。基于Li2S(111)@Cu衬底的Li||Cu半电池的库仑效率(CE)可达到99.2%,在500次循环以上表现出稳定性,分别是Cu基底和Li2S@Cu基底的5倍和2倍。此外,Li2S(111)@Cu基底组装成一个LiFePO4正极的电池,在0.5 C下循环400次,容量保持率为88%,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当与商用LiNi0.8Co0.1Mn0.1O2正极(4 mAh cm-2)结合时,基于Li2S(111)@Cu基底的全电池在0.3 C下循环160次后仍能保持80%的容量,分别比Cu基底和Li2S@Cu基底提高了3倍和2倍。本工作揭示了电极基底设计和工程对Li成核和生长行为的影响,从而实现无枝晶的锂沉积,对于LMBs的安全和持久运行至关重要。

相关工作以《Sulfur defect engineering controls Li2S crystal orientation towards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2025年4月1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团队,新发Nature子刊!

孙世刚,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化学化工学部常务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973计划能源科学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研究方向:电催化,表面电化学,谱学电化学,纳米材料,能源电化学(燃料电池,锂电池)。

课题组网站:http://www.sungroup.ac/.

图文解读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作者研究了锂原子在这三个代表性面上的吸附行为。在Li2S(311)表面,两种类型的锂吸附候选位点对应的结合能(Ebinding)分别为-0.63 eV和-1.42 eV。Li2S(110)平面与Li的相互作用相对弱于Li2S(311),Ebinding最高为-0.58 eV。Li2S(111)平面呈现出紧密排列的六边形结构,在三个面中显示出最高亲和力。C点记录的Ebinding为-5.37 eV,分别比Li2S(311)和Li2S(110)表面高近4倍和10倍。此外,Li2S(111)平面上的A和B位点对Li的亲和力都很高,Ebinding值分别为-4.23 eV和-5.14 eV。

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团队,新发Nature子刊!

图1. Li与Li2S不同晶面的相互作用的DFT计算

作者使用碱性腐蚀和硫化法在Cu泡沫(Cu2S@Cu泡沫)上生长垂直排列的Cu2S NRs。在真空干燥后,将制备的Cu2S@Cu NRs在280 ℃氩气中退火60 min,得到S缺陷的Cu2S@Cu NRs(记为Cu2Sx@Cu NRs)。对比Cu2S@Cu,Cu2Sx@Cu处Cu的结合能较低,S的结合能较高,表明由于S的配位降低,Cu原子周围的电子密度增加。

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团队,新发Nature子刊!

图2.制备与表征

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团队,新发Nature子刊!

图3. Li在不同基质上的成核和生长

在电流密度为1 mA cm-2、面容量为1 mAh cm-2的醚基电解液中,基于Li2S(111)@Cu基底的平均库仑效率(CE)可达99.2%,而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基于Cu基底的平均CE较低,为97.3%。SEM图像显示,Li2S(111)@Cu基底上几乎没有活性Li,而在Cu基底上保留了大量枝晶和团聚颗粒。在相同条件下,Li2S@Cu底物的平均CE也可达到99.0%。同时,基于Li2S(111)@Cu基底的电池表现出良好的可循环性,在0.5 mA cm-2和0.5 mAh cm-2下持续提供超过500次的稳定CE。此外,Li2S@Cu基电池的循环寿命仅为Li2S(111)@Cu基电池的一半,且在循环50次后,Li2S@Cu NRs的垂直阵列结构崩溃。对比Li2S@Cu和Cu基底,Li2S(111)@Cu基底的界面电阻最小,表明在成核阶段可以提供更多的电子来还原Li+。循环后,Li2S(111)@Cu基底电池的电解液电阻Re基本保持不变,表明其界面稳定。

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团队,新发Nature子刊!

图4.对称和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在0.5 mA cm-2下沉积锂10 h后,具有Cu基底的电池表现出明显的电位下降。Li2S@Cu基底的电池由于3D垂直排列的结构,为Li沉积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约700 h内保持了稳定的沉积电位,直到发生短路行为。最值得注意的是,Li2S(111)@Cu基底可以延长Li沉积的持续时间,约800 h。当电流密度从4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恢复到0.5 mA cm-2时,Li2S(111)@Cu基底可以稳定工作1500 h以上,其中Li2S@Cu和Cu衬底的电池分别为800和460 h。基于Li2S(111)@Cu负极基底和LFP正极的全电池在83.5 mA g-1下循环400次后显示出稳定的可循环性,容量保持率高达88%。同时,Li2S(111)@Cu基全电池的极化电位值(74 mV)低于Cu(150 mV)和Li2S@Cu(83 mV)基全电池,表明锂离子的传输动力学更快。

基于Li2S(111)@Cu基底的LFP全电池在1000次循环(500 mA g-1)和2000次循环(835 mA g-1)下保持80%的容量。以Cu为负极基底,NCM811为正极的全电池在60 mA g-1下进行49次循环后,容量仅保持80%,电池性能迅速退化。在相同的NCM811正极下,Li2S(111)@Cu基电池表现出更好的性能,延长了3倍以上的寿命,保持了160次的稳定循环。此外,Cu基电池的初始CE仅为80.3%,远低于Li2S(111)@Cu基电池的90.8%。在80%的容量保留范围内,Cu基电池的平均CE约为98.4%,而Li2S(111)@Cu基电池的平均CE可达99.6%。

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团队,新发Nature子刊!

图5. Cu和Li2S(111)@Cu基底的对称和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文献信息

Sulfur defect engineering controls Li2S crystal orientation towards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Nat. Commun.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7572-5.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2025年4月7日 下午5:16
下一篇 2025年4月7日 下午5: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