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Cs的活性与稳定性受金属-吸附剂和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对的影响,但是理解这些相互作用及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是一个挑战,特别是活性与金属原子电荷状态之间的相关性,以往的结论还饱受争议。
2025年4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路军岭、武晓君,中国科学院大学杨冰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Metal-support frontier orbital interactions in single-atom catalysis》的研究论文。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将钯单原子(Pd1)催化剂的活性与14种半导体氧化物载体的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位置呈现出线性标度关系来探究相互作用。
通过将载体粒子尺寸减小到几纳米,LUMO位置的升高促进了乙炔半加氢反应中实现创纪录的高活性和极佳的稳定性。
支撑的升高LUMO减少了其与Pd1原子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的能量间隙,这促进了Pd1–支撑轨道杂化以实现高稳定性,并进一步优化了锚定Pd1原子的LUMO以增强Pd1–吸附剂相互作用以提高活性。
这些发现与前沿分子轨道理论一致,并为合理选择具有可预测活性的金属-载体对提供了一般性描述符。
图1:电子金属-载体相互作用(EMSI)随载体粒径的变化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