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出的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名单揭晓,今年31岁的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曹志兴入选其中。“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由美国著名科技商业媒体《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起,自1999年起,每年都会从世界范围内的前沿科学、新兴技术、创新应用中遴选出对未来的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创新领军人物,涵盖但不限于生物技术、能源材料、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领域。29岁成为华东理工大学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年级轻轻获此殊荣,这位90后“工科男”的秘笈是什么?他说,最一流的基础科学来源于好奇心。“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无论前方道路有多曲折,都坚持下去。”而他的梦想,就是建立数字孪生细胞,降低新药开发、疫苗研制成本。始于兴趣,求学路上的闪光“少年”从小就酷爱数学的曹志兴,不仅对数学感兴趣,对所有的理科知识都很感兴趣。这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启蒙是分不开的。曹志兴说,对数学的热爱加上父母对他独立性和思辨力的培养,帮助他找到了一把开启科学世界大门的金钥匙。优秀的学业、科研成绩助力曹志兴登上更高的学府殿堂,从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他获得了香港博士奖学金(Hong Kong PhD Fellowships),进入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期间,他又获得海外研究奖学金,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开展关于化工过程优化的研究。在博士毕业前夕,他接受哈佛大学工学院院长Frank Doyle教授的邀请,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工学院担任博士后,开展有关糖尿病患者血糖自动控制算法的研究。此外,他还受邀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在斯图加特大学及哈佛大学求学期间,他接触到了系统生物学——交叉了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生物、物理等学科的新兴方向,这大大激发了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