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AFM:界面分子工程构建具有疏水性离子通道的三功能双层硅膜,用于高性能稳定的锌金属负极

水系锌离子电池(AZIBs)中锌电极界面存在不受控的锌枝晶生长和严重的寄生副反应等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一般来说,对锌电极进行界面工程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缓解这些问题的方法,但目前这种方法受到保护层功能有限、亲和力低以及会增加额外重量等因素的限制。

基于此,2025年3月24日,广西大学何会兵、朱园勤、Dongdong Li等人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题为《Interfacial Molecule Engineering Builds Tri-Functional Bilayer Silane Films with Hydrophobic Ion Channels for Highly Stable Zn Metal Anode》的研究论文。

在本研究中,作者通过精确组装硅烷偶联剂,开发了一种具有疏水性、离子缓冲性和强界面粘附性的双层硅烷膜(SF)。

这种精心设计的SF层使Zn²⁺能够经历连续的过程,包括被-CF₃基团捕获,随后依次诱导脱溶剂化、通过硅烷纳米通道定向扩散以及缓冲扩散。

这些多重过程有助于加速[Zn(H₂O)₆]²⁺的脱溶剂化、稳定Zn²⁺的传输并抑制副反应。

因此,实现了无枝晶且高度可逆的SF@Zn负极,表现出超长的使用寿命(超过4300小时)、高库仑效率(CE)(2600次循环后为99.1%)以及优异的全电池容量保持率(1000次循环后为83.2%)。

这种创新策略通过多组分硅烷偶联反应在分子水平上设计界面层,为提高锌负极的稳定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AZIBs的先进界面设计提供了新的见解。

Interfacial Molecule Engineering Builds Tri-Functional Bilayer Silane Films with Hydrophobic Ion Channels for Highly Stable Zn Metal Anode,Adv. Funct. Mater., 2025.https://doi.org/10.1002/adfm.202503493

广西大学AFM:界面分子工程构建具有疏水性离子通道的三功能双层硅膜,用于高性能稳定的锌金属负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