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立峰Angew:一种可持续且可扩展的方法,在生物质衍生的界面层中原位诱导梯度成核位点以实现超稳定的水系锌金属电池

水系锌金属电池因其安全性、成本效益和耐用性,被认为是大规模电网储能的有前景的候选技术。

然而,锌负极上的枝晶生长、腐蚀以及析氢反应(HER)等挑战限制了其性能。

基于此,2025年3月2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立峰等人在国际知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题为《A Sustainable and Scalable Approach for In-Situ Induction of Gradient Nucleation Sites in Biomass-Derived Interface Layers for Ultra-Stable Aqueous Zinc Metal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

在此,作者提出了一种可持续且可扩展的方法,用于形成一种由铜葡萄糖酸盐@羧甲基壳聚糖@高岭土(CuCK)组成的界面层,通过原位电化学置换和恒电位过程诱导梯度成核位点的形成。

这种基于生物质的CuCK涂层具有梯度CuₓZnᵧ合金结构,能够均匀化界面电场分布并增强电化学稳定性。

此外,掺杂的Cu²⁺负载高岭土和羧甲基壳聚糖能够调节Zn²⁺通量,加速Zn²⁺的去溶剂化,并抑制HER。

因此,经过CuCK涂层改性的Zn@CuCK负极在对称电池中实现了5500 mAh cm⁻²的高累积容量,在Zn@CuCK//NaV₃O₈·1.5H₂O全电池中展现出在宽温度范围(-30至60°C)内的卓越耐用性,并且能够组装出具有高能量密度的软包电池。

A Sustainable and Scalable Approach for In-Situ Induction of Gradient Nucleation Sites in Biomass-Derived Interface Layers for Ultra-Stable Aqueous Zinc Metal Batteries,Angew. Chem. Int. Ed.,2025.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46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立峰Angew:一种可持续且可扩展的方法,在生物质衍生的界面层中原位诱导梯度成核位点以实现超稳定的水系锌金属电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