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顶刊
-
聚合物接枝自组装多体势: 机器学习
将纳米颗粒(NPs)掺入聚合物中是一种强有力的策略,可以提高惰性聚合物的热力学性能或引入新的属性(光学、电子、磁性或催化性能)。传统上NPs的表面与聚合物配体接枝,由于聚合物分子在…
-
【DFT+实验】刘丹青、翁凌教授/贺良灿教授:静电相互作用介导的E. coli-TiO₂-x生物杂化系统促进太阳能产氢
背景介绍 目前,氢气主要是从煤、石油和电解水中化学产生的,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还会导致全球变暖。由于其高效、低成本和绿色的特点,太阳能转化为氢气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常,太阳能有…
-
【DFT+实验】北理工黄佳琦&袁洪AFM:用于高能量密度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原位聚合一体化超薄电解质/正极设计
【研究背景】 固态电池(SSBs)因其具有实现更高安全性能和更高能量密度的潜力而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下一代储能设备。然而,超薄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其较低的锂离子导率极大地限制了SSBs…
-
【DFT+实验】天津大学王彬团队:通过杂原子取代调节环醚酯单体的聚合行为及交替聚(醚-酯)的理化性质
英文原题:Modulating Polymerization Behaviors of Ether-Ester Monomers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
-
登 Nature 子刊,滑铁卢大学团队评论「量子计算机+大语言模型」当下与未来
模拟当今量子计算设备的一个关键挑战,是学习和编码量子比特之间发生的复杂关联的能力。基于机器学习语言模型的新兴技术已经显示出学习量子态的独特能力。 近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
自动化电子结构哈密顿量:可投影的解纠缠函数
在周期晶体中,电子结构通常使用单粒子布洛赫波函数来描述。诚然,选择一个同为周期性的基组来描述这些波函数通常是有益的,但实空间中的局域轨道基矢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Fig. 1 Co…
-
电子结构计算:从MLWFs到MRWFs
最大局域化Wannier函数(MLWFs)是周期晶体电子结构的精确降阶模型。从布洛赫波函数生成MLWFs通常需要选择初始猜测,这些猜测通常是通过化学直觉和试错来进行的。由于低能电子…
-
JPCC | 手性Au纳米团簇生长机制的原子尺度理解
英文原题:Atomistic Insight into the Growth of Chiral Gold Clusters: A Theoretical Study 通讯作者:S…
-
PRL:上海交通大学叶芳伟课题组首次观察到周期倍增的布洛赫振荡
上海交通大学叶芳伟课题组首次观察到了布洛赫振荡的周期倍增现象,借此测量了一类特殊的拓扑不变量μ,该拓扑不变量反映系统能带的交叉次数。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2024年1月29日发表在Ph…
-
【DFT+实验】Nature:段镶锋/Philippe Sautet团队揭示锂硫电池硫还原反应机理
2024年1月31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段镶锋教授与Philippe Sautet教授课题组在Natur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Establishing reaction ne…
-
华中科技大学,2024年首篇Nature!
电解可以将二氧化碳(CO2)转化为有用的化学物质,从原则上讲,有助于实现更可持续和碳中和的未来。然而,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过程仍然具有挑战性,因为有效的转化通常需要二氧化碳以碳酸…
-
(纯计算)北京理工大学姚裕贵/冯万祥团队Phys. Rev. Lett.: 交错磁体RuO2中的晶体热输运
2024年1月29日,Phys. Rev. Lett.在线发表了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姚裕贵教授和冯万祥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题目为《Crystal Thermal Transpor…
-
《自然》:同济大学许维团队首次合成两种新型碳同素异形体
北京时间2023年11月30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同济大学许维教授团队的最新成果。通过对前驱体分子的“麻醉”和“手术”,他们成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环型碳C10和C14两种新…
-
登Science,速度和准确性均超越人类化学家,且具独创性,AI自主化学合成机器人加速化学发现
最近,在光化学和光催化方面的研究出现了惊人的爆发,部分原因在于光作为反应源对环境无害。然而,许多研究展示的是小规模反应,而扩大规模依赖于不同技术的拼凑,可能需要大量的试验和错误来优…
-
Nature:为啥室温超导支棱不起来
引发全球热议的LK-99风波告一段落后,Nature的一篇资讯头条再次提及了“室温超导”。 尽管对超导的热情一直不减,但随着一次又一次被证伪,人们很难不对“室温超导”慎之又慎。 N…
-
【DFT+实验】电子科技大学张永起教授课题组:镍铁合金颗粒/氮掺杂垂直石墨烯阵列作为一种高效电催化剂用于碱性水氧化
背景介绍 氢气(H₂)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是化石燃料的理想替代品。其高能量密度及零碳排放特性尤为突出。电解水是高效制取氢气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这一过程在阳极氧析出反应(O…
-
【顶刊计算】JACS:机理导向设计CO2还原合成多碳产物的光催化剂
研究背景 光催化还原CO2生成高能量密度的多碳(C2+)产品是一种清洁的能源转化技术,在多碳产物中丙烷(C3H8)为现代工业提供了关键的材料支持,通过系列深加工能够得到高附加值的化…
-
包信和院士,重磅Nature子刊!
活性氢化物在氧化物表面有限的表面覆盖和活性对有效的加氢反应提出了挑战。在此,复旦大学/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复旦大学朱义峰青年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思聪助理研究员等…
-
王双印团队,第36篇Angew!
成果简介 具有明确的局部结构和良好的表面微环境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对于克服缓慢动力学和加速O2电还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湖南大学王双印教授和陶李助理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
-
【顶刊纯计算】ACS Catal.:有机配体对2D金属-有机框架中金属位点自旋态的协同作用用于提高ORR性能
成果简介 二维金属-有机框架(2D MOFs)可以作为氧还原反应(ORR)的有效电催化剂来改进燃料电池技术。然而,如何进一步提高2D MOFs的电催化性能并揭示ORR机制仍极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