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坐标本质上是前线轨道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与电催化剂和吸附物相互作用时的动态交互作用。轨道杂化的灵活调整使得对电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内在调控成为可能,但目前仍然缺乏对这一现象的系统描述。
2025年4月15日,天津工业大学耿建新教授、吕宪伟副教授,南开大学袁忠勇教授在国际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Engineering Orbital Hybridization in Advanced Electrocatalysts for Energy Conversion: Fundamentals, Modulations, and Perspectives》的综述论文。
在本文中,作者全面解读了催化剂体系中涉及的轨道杂化及其在电催化中的作用。
首先,从杂化的基础开始,涵盖了基本理论(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前线轨道理论)、分类(双轨道和多轨道相互作用)以及描述符(如轨道重叠度、能级匹配和费米能级)。
接着,介绍了轨道杂化在操纵电催化剂的内在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以及延长设备寿命方面的关键作用。
然后,介绍了通过多种策略(外部场调控、电子结构调控、几何结构调控和配位微环境调控)来调节轨道杂化以增强电化学反应(例如析氢反应、析氧反应、氧还原反应、氮还原反应和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的最新进展。
最后,讨论了与轨道杂化相关的未来研究的挑战和展望。
图2:电场和吸附物对催化剂电子结构和反应性能的调控作用
Engineering Orbital Hybridization in Advanced Electrocatalysts for Energy Conversion: Fundamentals, Modulations, and Perspectives, Adv. Energy Mater., (2025).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501129.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